钟 伟
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工商户等“富人”当上了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这种“富人治村”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新面貌的同时,也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各级党组织寻求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
一、“富人”参选的动机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富人”参选村干部,是想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这些“富人”往往具有较大的理想抱负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确实想为家乡兴办集体企业,发展公益事业。有的则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博得村民的信任,实现自我价值。当然,也有一部分“富人”对“村官”感兴趣,更主要的是政治意识的觉醒和对政治权力的诉求,他们考虑更多的是“面子”及在村里的政治地位。据我们近期对2229人的问卷调查,“富人”参选“村官”的动机依次是为民服务(37.20%)、众望所归(31.67%)、利益驱动(17.92%)、上级邀请(13.20%),可见大部分民众认为“富人”参选“村官”的动机是“纯正”的,但也有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富人”参选是“为己谋利”。
二、“富人村官”的素质问题。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虽然“富人村官”的整体素质较高,但与当前的发展形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富人村官”的作用发挥离群众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能力强、政治能力弱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倾向性问题:相当一部分“富人村官”因外出经商、拓展事业,而不理“村政”;极少部分“富人村官”甚至显现出不断强化自身权威的不良趋势;相当一部分“富人村官”缺乏从政的经验,不懂得党组织工作和村民自治的程序和方法,不知道怎样排解、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据调查,在“你认为‘富人’担任‘村官’最大的弊端”的4个选项中,45.85%的民众认为“缺乏行政管理经验”。调查中,我们发现,“富人村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言堂”的现象,18.88%的民众认为村务有“个别领导说了算”。
三、“富人村官”的“缺位”问题。大部分“富人村官”当选后,工作积极性高,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也有一部分“富人村官”工作一段时间后,热情减退,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个人经商办企业上,将村务管理“置之脑后”。之所以出现这种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履职的“缺位”、“走读”等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上任后看到到村级工作受规范化制度的约束,感到“无机可乘”、“无利可图”,干脆一走了之;有的因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面对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拿不出具体对策和办法,产生畏难、退缩、推诿等情绪;有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把担任村干部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一种手段,对村里事务投入精力较少。据调查,在“你认为‘富人村官’吃住不在村,会引起最大的后果”的4个选项中,依次是“缺乏对村情民意的了解”、“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村民心理的隔阂”、“导致精神状态的涣散”。
四、滋长“拜金主义”的问题。由于村级经济的衰退,村民们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富裕村干部的捐赠和富裕候选人的捐赠承诺,来维护行政村的公共利益,导致“富人”的财富和威望大幅“升值”,使越来越多的“富人”得以主导村级事务。随着财富在村级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客观上增加了村民福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长了金钱控制一切的“拜金主义”。据调查,在“你认为‘富人’当选是否会滋长村民自治的‘拜金主义’”的4个选项中,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一定会”或“可能会”;在“村级换届中,一位大家公认的先进村支书被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板所取代”的选项中,近四分之三的民众对此看法是“欣然接受”或“可以接受”,不到三成的民众愿意“站出来为老支书打‘抱不平’”。
(作者单位:绍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