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再访山沟沟

  本报记者 杨辉 曹丽娟
  1月23日早上,虽是周末,但记者起得格外早,因为要参加本报党支部组织的活动——赴结对的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开展“送温暖、送服务”活动。这也是本报第3年去山沟沟村了。
  车子离山沟沟村渐行渐近。当天,正遇村里首届年货节开场,杀年猪,打年糕,浓浓的年味,把我们的心烘得暖暖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细说着山沟沟村的种种变化:“哟,这里多了个阿汤楼,楼名这几个字还是中国美院副院长高法根题的。”“那里还有个敞开式茶楼,去年来时还没有呢。”
  一到村委会,村民主任张伟忠便热情地迎了上来,“你们又来了,早上很早从城里出来的吧”。没几句客套话,张主任便把我们一行引到了村委会议室,与山沟沟村民的座谈会便开始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出于新闻职业的敏感,我们一开口便打听起去年村民的收入情况。村党支部书记朱海华说,200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3万元,近3年村民收入增长特别快,主要是靠保护生态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去年一年,村里的农家乐经营户就增了20多户。现在全村拥有农家乐休闲点50多个。
  张伟忠感慨地说,山沟沟村只有680户农户,2003年,当时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4210元,这几年的增速,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看到,这一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竹海中平添的一幢幢农家别墅,有不少农家院内还泊着小车。“喏,白墙黑瓦的云雾山庄,是我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农家乐经营点,光经营用房就有6间4层的,有50多个床位呢。”
  云雾山庄老板娘范玉妹告诉记者,以前,她开羊毛衫厂时,一年忙到头,做得很辛苦,但赚不了多少钱。自从开办农家乐后,人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收入反而增加了十几倍。
  朱海华欣喜地告诉我们,2010年,村里还有几个大手笔:投资1000多万元治理河道;在茅塘景区开展古村落保护;对汤坑景区实行综合整治。村里打算借这条河道生财,通过招商引资和山沟沟旅游公司的带动,以参股经营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村里的景区,壮大集体经济。
  “杭州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看着村委会会议室墙头挂着的一排排荣誉证书,大家意犹未尽。
  中午时分,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从村委会出发向山下走,另一路则向山上行,分头去慰问了村里的5户农村老党员和困难家庭。记者走访了一个名叫周小平的养猪专业户。据老周介绍,他已养了10年猪,赚过也亏过。去年夏天因遭一场生猪疫病袭击,猪场差点全军覆没。幸好他采用的是自繁自育养猪方式,再加上不断琢磨饲料配方,找到了以粉料替代全价颗粒饲料的养猪方式,成本降低了木佬佬,不仅没亏本,每头猪还能赚上两三百元。“当然,养猪效益关键还得看市场,一般3年内猪肉价格就会有波动;同时,也得防疫病,否则,屋漏偏遭连夜雨,血本都无归。”周小平如是说。
  诉说完养猪的,不妨再来听听养鸡专业户的声音,他叫俞国林,一听说我们是《农村信息报》的记者,马上说,曾在本报看到过萧山绿壳蛋鸡、奉化芦花鸡等信息,很感兴趣,准备年后到这几个地方去考察一下,引进一些新品种。
  告别山沟沟村,已是倦鸟归林时。竹林旁一幢幢的农家别墅,直看得我们眼馋。有谁能想到,记者在2000年首次进山时的景象,那时简易的机耕路旁堆放着成堆的原竹;沿路的泥坯房随处可见,斑驳的墙上还留着一条条历史标语。如今,唯有那溪水在轻声诉说着山沟沟村的变化……
  曾记得,三年前,本报党支部第一次组织党员结对扶贫活动的那一天,村两委会邀请了几位专业户座谈,有一位从城里掘金返乡的小帅哥——阿汤,亮出了一幅让记者眼晴一亮的蓝图,他说要投巨资,在家乡建一个让城里人都心动的生态农庄。记者仔细地看着那幅由中国美院专家设计的图纸,上下打量着这位语出惊人的小帅哥。
  第二年,记者重访山沟沟村时,图纸上的休闲农庄已有模有样,伴随着潺潺溪水,小狗在欢快地奔跑,菜花在迎风摇摆。饮烟升起时,游客品茗论酒,悠闲自得,定格画面,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第三年,重品阿汤农庄的地道农家菜,窗外又多了幢类似于平湖秋月般的茶楼;一家融合着乡村情调和欧洲风格的农家星级宾馆伴随农庄旁……
  这就是山沟沟村的变化,一年一景,让人忘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