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啸 陈鎏琰
1月26日上午,杭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前,红旗迎风招展。来自各地的省人大代表早早地从驻地汇聚到这里,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
肩负5000多万浙江儿女的重托,带着信任与希望,带着对浙江美好未来的憧憬,代表们步履稳健,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对于钱塘大地来说,这是平常的一天,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一年之际在于春,浙江新一年的发展蓝图即将绘就。
年年有“两会”,今年意不同。上午8时,距大会开幕还有1小时,会场气氛就已经热了起来。鲜红的代表证佩戴胸前,喜悦的面庞洋溢出豪情,代表们谈得最多的是2009年的不平凡与2010年的新期待。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不仅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而且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又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谱写了激动人心的乐章。
对本报关注的“三农”领域而言,这一年,浙江农民笑得更灿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去年,浙江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全省515万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养”,3185座村庄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新农合”受惠人数达到3035万人,新解决231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提高至350元……
2010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谋划布局这一年的工作,如何应对关键之年的挑战,代表们深感使命重大。
9时整,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赵洪祝宣布大会开幕。在热烈的掌声中,省长吕祖善走上报告席,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一份求真务实、关注民生的报告。谈成绩有根有据、简明扼要;说问题实事求是,不遮不掩。一句句平实的话语背后,是一条条温暖民心的政策举措。从“完成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到“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万”,从“新增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1000万亩以上”到“完成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从“送1.5万场演出、20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到农村”到“完成30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今年十件实事全部用数字说话,件件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是一份心系发展、鼓舞信心的报告。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中的串串数字,还是今年工作任务里的条条部署——“2010年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谋求发展”、“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了全体代表阵阵掌声,掌声中充满着激励,蕴含着希望,传达着信念。
来自慈溪农村的省人大代表覃小兰兴奋地告诉记者,几年来,省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改善显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各项事业列入全省工作的重点之一,必将使广大农民深受鼓舞。”
走出会场,代表们怀里都紧揣着这份《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浙江突围金融危机的“成绩单”,是浙江挑战“十一五”关键年的“宣言书”,更是浙江昂首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蓝图”!
最是一年春好处。希望的种子已经悄悄播下,新的一年,必将点燃新的希望;新的起点,必将承接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