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湖南安化县高明乡阴山排村漆树组12名村民被人枪击、刀砍、火烧身亡,2人受重伤(其中1人伤重死亡),数栋村民房屋在凶案中被付之一炬。13日,有重大杀人纵火嫌疑的刘爱兵被擒获。在这起血案中,死者为刘爱兵的父亲、叔伯奶奶和堂侄。而杀人的动机,竟只是买山货时的些许金钱瓜葛。
频发的弑亲惨案,似乎已不再是单纯的个案,而正在演变为一种犯罪模式:去年11月16日,云南省禄劝县乌蒙乡多衣树村发生灭门惨案,一家7口6人身亡,死者分别系嫌犯的父母、伯父母、奶奶和堂哥;同年11月27日,北京大兴区发生灭门案,李磊把6名亲人杀死于家中。一系列惨剧,令人扼腕叹息,也促人思考:是什么心理让他们挥刀弑亲?该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各种弑亲案背后,凶手用鱼死网破的犯罪警示我们:在他燃起杀人冲动的时刻,他身边的人没及时“灭火”阻止悲剧发生。或者说,他身边的环境是有缺憾的,他有生意伙伴,有家人朋友,但唯独缺少倾听真心话的知己,缺少阻止他犯罪的社会力量。我们总习惯于以旁观者的身份高调争论他人悲剧,却很少以社会人的身份去低调关怀身旁弱者。
这些惨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犯罪行为发生地大都是农村,嫌犯的身份多为中青年农民,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都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这些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在农村出现了“空壳村”。而比“人去村空”的实体空壳更可怕的是,一些人的精神“空壳化”,
以及乡村建设尤其是
文化文明建设的“空壳
化”。
进城务工潮带来的
空巢化,冲击了原有的
乡村社会秩序。加之社
会转型期,利益分配不均和多元生活方式带来的问题,而社会化解手法又缺乏,这都为凶案频发埋下了隐患。从根本上防止诸如此类弑亲惨案的发生,或许需要从更大的视野去审视,从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等全局去考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刘晶瑶/文 2009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