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眼前这块长满了杂草的稻田,很难想 象 它 就 是1958年8月间名声大噪的亩产36956斤的“天下第一田”。“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自豪,但后来就觉得这有问题。”端着饭碗的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龚家埠村 (原麻城县建国一社)村民龚正堂回忆起51年前的往事。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图文报道,轰动一时。随后的报道还详细地描述了天下第一田的练成术:“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粒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放在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稻子密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然而,“自豪”没维持多久,建国一社人开始尝到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苦头。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参观者蜂拥而至。当时,麻城县委指示:对参观者一律实行“吃饭不要钱”,好吃好喝好招待。一时间路上人不断,灶里火不停。社员们不得不放下手中农活,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参观的客人。
热闹总是像朝露一样容易消逝。不到一年时间,三年饥荒来临。人们开始吃糠、吃树皮,有一次龚正堂连续三天拉不出大便,肚子胀得像个大鼓。后来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去修水利,可以有点饭吃,但同去的20多个人中还是饿死了8个。“在家里的,饿死的不知道有多少哟。”龚正堂说。
51年过去了,当年的麻溪河乡建国一社变成了今日的白果镇龚家埠村。尽管人均不到八分地,但好多地都荒了,“没有人种,都出去打工了。” 据龚正堂统计,村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都荒了,包括离房子不到50米远的地。“亩产三万六千斤还会再来吗?”记者问。老人笑了笑说:“一句话,地不是橡皮做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 甘丽华/文 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