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一个村子的支书曹玉科显然并不关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大会,他只是看着院子里那一小堆玉米犯愁,卖还是不卖呢?由于干旱,今年他家3亩半玉米田只收了这300多公斤玉米,卖了就没有牲口的口粮了,而不卖却凑不出明年春播的资金。而在一二十年前,他家的玉米地还曾经有过亩产1000公斤的纪录。
玉米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连年干旱导致玉米的减产已经直接造成了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对当地人来说,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气候不再适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以前当地虽然也干旱,但下雨的季节比较符合农作物的需要。而从五六年前开始,这里的春天经常连续好几个月都不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大。第二个直观感受是气温升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小麦播种。以前当地村民基本上都在白露前十天种,近年来由于冬季温度上升,村民大多改在白露后10天种了。
这些饱受气候变化之苦的人群被称作“气候难民”,他们碳排放最少,受影响却最大。香港乐施会今年4月公布的报告指出,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人数为2.43亿人;2015年后将达到3.75亿人以上。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
“气候难民”正开始自发
和有组织地进行移民。如
在孟加拉国有越来越多
的“气候难民”从沿海低
洼地区向内陆大城移民。
在全球范围内,正如
业内人士所表示的,气候变化正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责任最少的贫穷人群和社区承担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的威胁,发达国家有责任拿出资金和技术帮助这些“气候难民”应对气候变化。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郭晋晖/文 200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