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收拾屋子时,发现一件父亲留下的农机具,它似架非架,似方非方,足有一米多宽,一边大一边小,几根小竹子横插在两面木梆上,好像人的肋骨。儿子问我这是什么?“这叫稻床,你爷爷手里用过的。”我说。
从前没有脱粒机,脱粒稻谷就用它,人两手抓住稻秆使劲往这稻床上甩,谷子就脱落到稻床下。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嘉兴的田野仍能看到田间甩稻的情景。但那时许多地方已有脚踏打稻机了,有的还把脚踏打稻机设计改装成能在田间拖着走的打稻机,一般有两人轮流上机,一只脚使劲踏板,带动转轮脱粒稻谷,比甩稻先进多了。
不久,乡里的农机厂就将其改装成大型脱粒机。晚稻成熟了,田野上男女老少收割忙,妇女们飞舞镰刀,男人们扁担弯弯,抢晴天将所有晚稻抢收到场上打堆。刚捧上的粥饭碗还未放下,队长吹响了哨子,晒谷场上亮起灯光,两台大型脱粒机开始运作,两台机上8人上机,稻禾碰着飞轮,稻谷四溅,一派忙碌景象,金灿灿的谷子更是让大家忘却了日耕夜作的疲惫。一晃就过了晚上10时,当这一拨人回家进入甜甜梦乡的时候,另一拨人马出早工又重复着上一班脱粒的工作。过去的农民就是全凭这勤劳的双手才赢得餐桌上的饭香。
后来,村里引进了电动脱粒机,电闸刀一推,脱粒机快速转动起来,农民们把稻往滚齿上轻轻一放,一粒粒稻谷就分离了出来,效率相当高。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上世纪末,一台台比拖拉机高大的“家伙”开进田野,所到之处,成片成片的稻穗像变魔术一样被“吃掉”,然后变成一袋袋的稻谷。原来,这是新型收割机来到了农村。从割稻、脱粒、打包,以前的许多道农活工序,新型收割机一会儿工夫就能完成。一名老农说,以前只在科教片里看到过,想不到现在收割机开到了自家田里,以前收割、脱粒农民都要弯腰驼背,现在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民的腰杆也挺了。
而今,机器一台比一台先进,一些进口联合收割机嘴里“唱着”丰收歌,肚里“吐出”金黄谷。收割机马达声声,排气管倾诉着多少代农民的汗水和辛酸,喷谷口倾吐出当代农民的希望和幸福。这60年变化实在大,田野欢歌无其数,一路春风一路歌,年年岁岁展新图。 (张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