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想/□赵畅
据媒体报道,江苏兴化市退休干部章九祝开设了一个农家展馆,展品包括泥瓮子、泥锅箱、碓臼、蓑衣等乡土气息浓郁的昔日农家物具,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昔日农家”、“农家新风尚”三大块展出。其解说词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出,让参观者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据介绍,展览馆没花政府一分钱,没用集体一个工,常年免费开放。这家展馆创办近3年来,已接待4万多人次参观,深受称赞。
面对林林总总的农家物具,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虽然恍如隔世,却依然感到亲切;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必会感到陌生和新鲜。而今,农耕时代正在逝去,现代农业正在推进,如何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可不,为收集一件蓑衣,章九祝老人奔走了几个乡镇数十个村庄;对碓臼这些难收集到的物件,章老只好请人画,用图画的形式呈现;为了找到原汁原味的《踏车号子》、《栽秧号子》,他专门请了几位80岁上下的老人,把解放前的栽秧号子唱一遍,用录音机录下来……
农家物具虽默默无言,但承载的文化铮铮有声。一些稀少而珍贵的物品富有文物价值,自不必说;一些刻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的特定的农家物件,同样会冲撞每个参观者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正如一位中学生所言:“看了农家展馆,我知道祖辈们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艰辛。我一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农家展馆已成了群众寻求道德家园的丰厚资源。
农家物具的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低估。它在履行使命的历程中,不断演化,进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流动在东方文明的血脉里。行笔至此,笔者突然想到我国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一句话: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民族文化”,就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了解与宣传,树立一种文化自觉,承担一份保护责任。就此而论,农家展馆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