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上学路上

  □小康之家/□崔纪大
  今年,我的孙子考上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儿子、儿媳忙着置办上学用品,手机、笔记本电脑、MP3、拉杆箱等等,反正,眼下年轻人最时尚的装备一应俱全。
  孙子去学校报到那天,我儿子决定开车送他去杭城。临行前一天,儿子对我说:“爸爸,反正是自己开车去,你和妈妈也一起去吧。”我和老伴欣然同意,陪孙子上大学,可顺便参观一下现代化的大学校园,看看美丽的西子湖,何乐而不为。
  次日上午,儿子驾着本田车,飞驰在宽阔的杭甬高速公路上,GPS卫星导航仪不时传来方向、路标、车情、车速的提示声,我们心情愉悦地欣赏着沿途风景,一路谈笑风生。
  车窗外,高楼大厦、平畴阡陌、小桥流水一掠而过,我的脑海里,50年前的求学经历也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
  我12岁那年父亲去世,14岁高小毕业就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4年以后,我以同等学力考上宁波农校,地点在邱隘镇回龙桥。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没钱买皮箱,母亲就用一只火油箱装上几件换洗的旧衣服,让我挑着铺盖去学校。
  记得当时鄞州樟村已通了汽车,宁波到樟村每天两个班次,车票是0.65元一张。我舍不得花这些钱,就走着去邱隘,樟村到邱隘走公路50公里,抄近路45公里。所谓近路就是翻过村后的大岙山,走毛岙岭,经凤岙到宁波西门口,然后穿过中山路,过灵桥出宁波东门到邱隘回龙桥,足足走了10个小时。记得1960年4月的一天,家里来信说母亲病了,我很担忧,当天在学校里吃过晚饭后立即星夜赶路,至第二天天亮时分才到家,整整走了一夜。
  那时,我们虽然可享受每月9元的助学金,但连续3年自然灾害,使得粮食只能吃低标准,大家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许多同学生了浮肿病。母亲担心我饿坏了身体,每次我回家时,她总是将糠和糙米炒过后磨成粉,让我带到学校里去充饥。那时家家户户都很穷,是真正的寒窗苦读。
  ……
  我跟孙子聊着当年求学的经历,孙子像是在听一则远古的故事,笑着问我火油箱是什么东西,又说从学校到家里走10个小时,上海飞美国也就10来个小时啊。
  一路上,儿子和媳妇则合计着,到校后,如果校方允许,要给孩子的寝室安装热水器、空调等等。
  说话间,杭州到了,我看看时间,从鄞州樟村到省城杭州,179公里只用了两个小时。真是“弹指一挥50年,今非昔比上学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