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新
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形式、多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51家,其中粮油专业合作社204家,占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37%,入社农户1.42万人,粮油种植面积6.22万亩。
在建设粮油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衢江区通过抓点示范,创出了“东湖”模式。该模式的服务形式有三种:一是流转托管。常年外出务工或无劳力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给予每年每亩125公斤粮食的补偿,种植过程均由合作社负责。二是全程代理,即对入社农户种植的早稻实行全程管理。三是部分托管,即按季托管。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早稻,自己种晚稻。在晚稻生产过程中,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秧苗和大田平整等服务。
建立粮油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户增收。如该区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通过为东湖村农户提供流转托管、全程代理和部分托管三种服务模式,使全村早稻种植面积由上年的96亩扩大到779亩,增加683亩,增幅为711.46%。据测算,入社农户接受全程社会化服务后,每亩可增收277元。又如该区全旺镇种粮大户徐礼明与郎家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4名村干部一起,共同出资成立了衢江区明利粮油专业合作社,添置了两台插秧机、一台大型拖拉机和一套工厂化育秧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该村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立粮油专业合作社可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户干不了的许多事情,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涉农部门在发展粮油专业合作社方面做了大量宣传,但仍有不少干部、群众对粮油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分不清粮油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不清楚合作社的合作内容及运作流程,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运行机制不规范。目前,有不少粮油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尚未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三是经营规模不大。粮油专业合作社普遍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多数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经营规模偏小,影响业务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强化指导,力求规范。要有计划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生产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粮油专业合作社,协助其规范和完善组织关系、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产权明晰化、管理民主化、财务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经营效益化的目标。必须拓展服务,注重提升。要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探索实践多种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推进粮油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要重点吸收种粮大户、贩销大户、加工企业、运输专业户、个体企业主等经营主体为社员,吸收资金、技术、土地、金融、品牌入股,推动社员从松散型联合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二次返利,使农民从一体化经营机制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兼并重组,壮大规模。要打破区域界限,通过联合其他合作社或相关企业等经济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兼并重组,壮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形成龙头型粮油专业合作社领办经营,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格局。(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区常务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