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贫二代”一词蹿红网络,成为网络热词之一,有65%的应届毕业生痛切感受到,“贫二代”在“拼爹游戏”中,注定是失败者。
何谓“拼爹游戏”?即在应聘求职过程中比拼老爹的财富、人脉资源。和“富二代”相比,“贫二代”天生弱势,除了自身,一无所有,不仅求学过程备尝辛酸,走上工作岗位的步伐也更为蹒跚趔趄。时下,几乎所有的就业信息网的应聘系统,都设置了“家庭收入”一栏,明确昭示了用人单位对“富二代”和“贫二代”的取舍,因为前者能给单位迅速带来效益。有用人单位直言不讳:“社会本来就是资源重组,应聘者的家庭关系若有益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何乐而不为?”
这是第七次,张一男在应聘简历的“家庭经济状况”栏选择了空白。她来自福建贫困农村,红薯是她年少记忆里的主食。这个2006级的理科毕业生反问道,“见过的人民币从不超过10张,家庭收入怎么写?”张一男表示,尽管“贫二代”标准有待商榷,可是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已经成为校园“贫二代”的简单特征。
为此,记者在北京、河南等地的7所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500份样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就业应聘中,他们或多或少遭遇过来自家庭状况的压力。记者调查发现,80%的应届毕业生最关注的词汇为“贫二代”、“潜规则”、“黑幕”等。他们认为,“拼爹游戏”决定了“贫二代”应聘者的工作境遇,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