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生和他妻子在上海广告界打拼多年,正值事业上升期,却选择了归隐山田,举家迁入江西婺源的百年老宅。他们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又付出了什么?
原始的白领农民
“今天早上去看了看西红柿,然后回来上网写写东西,下午去地里收菜,如果天气好就去河里游泳”
记者拨通高先生手机时,是他的妻子杨女士接的。电话里的她自称“高老爷山荆”,快人快语,言谈生动有趣。
2006年,杨女士出差到婺源,知道有人要出租老房子,看到房子的第一眼就拿定了主意,回去跟丈夫描绘一番,两人又实地去看了一次。两个月后,两人辞职,带着20多个装满衣服和书的箱子,到婺源做了农民。
“太多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那种饱受噪音、污染和竞争压力的城市生活,真的令我们厌倦。”别人眼里的仓促决定在他们看来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他们花10万元租了婺源村子里的老宅子,租期40年,简单修葺之后就入住了。厨房、厕所都改成现代化的,腐烂的柱子被一一换掉,比起村里邻居新装修的小砖楼,他们家100多岁的屋子算是古董了。
依山而建的房子,推开窗就能看到自家的菜园。三楼的超大书房四面全是超大玻璃窗,看书安静,赏景清幽。
这两个小村里的“怪人”,刚开始被村民认为是收古董或者投资做生意的,直到大家看见他们每天甩着泥腿子扛着锄头从地里走出走进,才觉得不那么怪异了。
“现在我们每天最多的事情就是种菜,院子里的地有一分多,村头还有50块钱租来的一块地。棉花、南瓜、冬瓜、苦瓜、丝瓜、长豆角、茄子、西红柿、辣椒……”杨女士语速如飞地数起来。“种瓜种菜,每天劳动量也很大,不过这是可以自己决定的生活,绝对没有大城市白领的那种焦虑。”
最近西红柿大丰收,他们吃不完就送给路人。杨女士还拿到集市,跟卖土豆的大婶交换。他们的种菜经验,全是跟邻居一点点学来的,但村里的人背着箱子吱吱喷农药,他们却不,“这样种出来的东西才绿色安全”高先生夫妻俩的闲适生活让人羡慕。
乡村的无焦虑生活
“去山里捡别人不要的碎柴禾,在砖砌的小灶上煮一锅杂粮粥。每天睡到自然醒,干农活、烤红薯、挖野菜、去河里游泳……永远没有非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
所有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生活。“在这里不会焦虑。每个月几百元生活费,我们从上海带来的积蓄,还能养活自己至少10年。”
现在杨女士开了一家小小的网店,收当地的山野货来卖。两个人写写稿、手头上写着书,虽然不能赚钱,也有点小收入。
将来的发展,夫妻俩都没去精打细算,不过,他们的原则没变“做一切事情,都为了开心,不能让自己感觉到有负担”。
“有没有遇到什么烦恼的事情?”“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克服万难来到这里,其实根本不是那样。从开始到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屋子太大了,打扫太累,到处都是灰尘。不过,看不见它就行了!”
尽管每日种菜、散步、摄影,悠闲度日,但两人对现实问题也不回避。杨女士说:“将来有了孩子也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会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成长。有人说将来孩子会抱怨我,但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太随大流了。社保可以自己交,就是少点罢了;医疗差一点,但一个人也不能老想着生病,靠着三甲医院住也没必要,杞人忧天不行。至于老了,在这里养老更舒服。”
快乐归隐的心理成本
“大房子,更好的车,更高职位。很少有人能觉察自己的内心,别人认为的成功是不是你内心向往的生活?如果不是,何必按照别人的规范过标准的生活?”
对他们的做法,有人觉得荒唐,有人感到羡慕,也有人想模仿却无法迈出自己那一步。“我们最终要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社会流行的哲学都是实用派的。我现在每天干很多‘低效率’的事情,但是有意思。”“如此的快乐生活,需要什么成本?放弃、勇气、反抗、妥协……?”“这一切成本并不高”,杨女士说,“我不用名牌,不买奢侈品,甚至洗脸都只用洗面奶,省去护肤环节。我和丈夫臭味相投,对金钱看得不重。人生脚步何必如此匆忙,老天爷该给你的就会给你。”“后悔”是她被问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她的回答始终如一,“这样的生活,即便后悔也是十年以后的事情。其实我一辈子都不会后悔,都不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乡村乐趣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摘自《青年周末》 陈七妹/文 2009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