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要稳固农业基础地位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部分委员发言摘要

  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就农业投入、耕地保护、农技队伍、低收入农户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建议。下面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编发,供读者参考。
钱宝荣委员:
只有增加农业投入,才能更好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近年来,我省农业经费快速增长。据统计,2007年和2008年,全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分别为496.17亿元和626.2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和26.2%。同时,省政府及财政部门除增加经常性经费拨款外,还采用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存在问题:农业投入总量与农业基础地位还不相适应;农业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性投入相对不足。2007年和2008年,在省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中,农业生产性投入分别占21%和25%,设区市基本上只有10%左右,有的县甚至不到5%,比重明显偏低;一些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分散、使用绩效不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利用漏洞、多头争取资金的问题。
  意见建议:各级政府的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都要达到农业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要加大对预算外涉农类基金和政府专项资金的筹措力度,确保足额提取,专款专用;要优化农业投入结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保证有足够的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农业资金使用绩效,以省级各涉农部门的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逐步联网,形成部门共享的涉农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推进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赵玲委员:
占一亩地就要补一亩地
  我省不断完善与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至2008年末,全省实际耕地保有量为3125.22万亩,超过保有量任务41.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17.36万亩,有力地守护了耕地红线。
  存在问题:耕地保护责任追究不到位,土地违法使用量大面广。由于目前的土地违法行为多数属“因公违法”,对相关政府领导责任人处理往往走过场,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土地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个别市、县由于城市规划调整、项目实施条件较差等原因,没有按计划完成耕地补充任务。
  意见建议: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内容和考核办法。要着力完善基本农田(标准农田)保护机制,3年内完成建立11个示范县(市)的目标任务,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用地管理,严格落实“先补后占”。要着力完善耕地占补管理机制,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要着力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严厉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加大对土地违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汪志芳委员:
  健全农技员队伍,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省十分注重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内的三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不但为农民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
  存在问题:农技推广队伍活力不足,现有农技员如同散兵打游击,忙于转移阵地。农技人员存在着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不全,不但工作机构缺失,而且保障机制也十分脆弱;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部分地区还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在人员配置、财政投入等方面都不够到位。
  意见建议: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三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强化目标,完善制度,规范运行,落实相关政策(如社会保险),充分调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着力推进“三位一体”的农技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行“一套机构、三块牌子、三类人员”的模式;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技队伍的办公条件、技术设施、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提高整个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王良仟委员:
奔小康,低收入农户不能忘
  2008年以来,我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省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有65万人,加工费收入25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3800余元。欠发达地区累计发展“农家乐”经营户3313户,从业人数1.79万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
  存在问题:低收入农户量大面广,全省有低收入农户111万户、271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地处偏远、生存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欠缺的村落,要尽快改善面貌难度很大。去年以来的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低收入农户增收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
  意见建议:加大产业开发扶持力度,拓展增收渠道;落实异地搬迁规划,扎实推进下山脱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进一步搞好农村金融服务;改善发展环境,推进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域的整体脱贫致富;健全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检查、指导,总结和推广结对帮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记者 金茹 实习生 陈鎏琰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