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新民 本报记者 陈小平
眼下生猪总体行情并不好,而且通常来说夏季是猪肉消费淡季,但自6月初以来,我省生猪价格持续回升,到8月7日,全省平均猪价达到每公斤12.07元,比今年最低时上涨了26.8%,猪粮比价也回升到6.35:1。这种反常现象让很多养殖户看不懂,是行情触底反弹了?还是暂时的波动?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专家。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特别是4月底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全省平均猪价下跌至今年以来的最低价每公斤9.45元,之后在每公斤10元上下徘徊。但6月初,生猪价格一反常态,持续走高。专家分析,造成一段时间来生猪价格上涨,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生猪供应出现暂时性减少。尽管去年以来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明显增加,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近期我省包括兄弟省(市)出现了生猪供应暂时性减少。
一是甲型H1N1流感造成前期生猪大量抛售,导致近期出栏减少。国外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5月份我省猪价基本维持在每公斤9.6元的低位,头均亏损超过150元,部分养殖场(户)出现恐慌情绪,大量抛售生猪。据对萧山等3个全国生猪价格定点调查县的90个规模场统计,5月份这些场共出栏生猪14.3万头,同比增加90%,环比也增加82%。大量生猪的提前出栏,造成了6月后出栏量明显下降。6、7两个月,这90个规模场出栏均为7.7万头,比5月份减少46%。全国也有类似情况。出栏减少,是6、7月份猪价回升的重要原因。
二是疫病和自然灾害导致省外调入生猪减少。近期,受高温高湿天气等因素影响,我省周边省份生猪疫情比较复杂,生猪死亡率较高,商品猪出栏明显减少。另外,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有29个省(区、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安徽、江西及东北等我省生猪主调入地区受灾较为严重,省外调入生猪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6两个月,我省生猪调入量同比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三是省内养殖场(户)主动调整优化结构,控制出栏规模。去年以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养殖场(户)抓住生猪行情走低的有利时机,主动调整猪群结构,及时更新母猪,提升种质水平并延长空怀期。母猪的更新淘汰和空怀期的延长,在短期内降低了投入生产的母猪总量,从而减少了出栏,也规避了风险。
第二个导致生猪涨价的原因,是饲料涨价带来养殖成本上升。上半年,饲料主要原料玉米和豆粕持续涨价,目前每公斤玉米和豆粕价格分别为1.90元和3.50元,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3.8%和10.4%。据测算,因饲料涨价,目前每出栏一头猪,成本约比年初增加80元。
导致猪价上涨的第三个原因,是政府调控政策措施拉动。为稳定生猪行情,今年以来,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及其实施细则,对生猪价格实施宏观调控。6月初,国家还启动了三级响应机制,实施了国产冻猪肉收储,同时宣布暂停猪肉进口。这些举措尽管对猪肉市场影响不大,但对猪价拉动作用明显,部分养殖户因此出现了惜售心理。
综合各方面因素,专家认为,短期内猪价预计仍将保持稳定,并略有上涨。4季度开始,随着更新的母猪逐步投产,全省生猪出栏量整体仍将继续增加,猪价也会随之回落。但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逐步趋好,再加上国庆、元旦等节日消费拉动,猪价出现暴跌的可能性并不大,可能在每公斤11元左右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