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大学生进救助站给掌声还是板砖?

  广州救助站里救助了4个某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因为找不到工作,盘缠又用完了,居无所、食不着,无奈之下,求助救助站。
  救助站,过去叫“收容所”。如今,这个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们的避难所却成了天之骄子们的落脚处。有人把大学生进救助站当作一种人生突破,一种另类“创新”,认为这些大学生能放下架子,抛开面子,从生存实际出发,回归到普通人角色,应当给这一行为给以赞赏和掌声。但是,大学生进救助站,又让我们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反映了大学生谋生手段和生存技能的严重匮乏。目前,一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甚至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大学生进救助站,还暴露出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的好高骛远,在职业规划上的不切实际,他们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往大城市,不屑于到偏远和基层做基础性工作。
  大学生进救助站,也给政府和社会出了一道难题,就是对就业困难、生活无着的毕业生如何给予“毕业后关爱”,对救助站应当如何规范管理,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应当给予怎样的指导帮助,应当引起各级深思。
  (据红网 叶传龙/文2009年7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