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美国名校没有“高考状元”

  最近读了《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该文谈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没有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成为杰出人才。被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在社会的发展中,最终成了平庸者。这是中国应试教育苦果的典型代表,也说明“好学生”并不等于“好人才”。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当然大学在招生中,第一项指标是考核学生的学识基础,学生考试的分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一考定终身”不同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只是大学考虑录取的基础,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或者说“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高中四年的学业平均成绩,二是全国性的考试SAT(或是ACT)考试成绩。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
  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
  性,但如何实现公平走的
  路却不同。美国的大学录
  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
  的学业表现,但同时更关
  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
  社区的精神,综合考量是
  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
  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
  才,但在“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升学压力之下,
  也唯有靠分数来衡量学
  生的素质了。
  刚看了一条新闻,一
  名中学生在四川地震后
  在灾区当志愿者,他隐瞒
  了16岁的年龄,而以成
  年人的身份在灾区奉献
  自己的光和热,最后成为
  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今年他被美国9所大学
  同时录取。
  看完这条新闻我在
  想,为什么中国一流的大
  学不录取他,难道这样充
  满爱心、关心社会、勇于
  奉献的中学生不是优秀
  的人才?难道只有美国大
  学才会发现人才吗?在应试教育面前,如果中国的名牌大学能录取这名学生,难道不是向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分数依然重要,但好的人才标准不仅仅限于能考高分。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社会更需要对自己民族负责的人才。
(摘自《羊城晚报》乔磊/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