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卫)日前在福建晋江登陆的3号台风“莲花”尽管没有对我省造成太大影响,但却给我省农业敲响了警钟:又到了台风频发的季节,各部门、各单位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和抓好防台抗灾工作。
记者近日从省气象局获悉,今年属于气象灾害中等偏重年景,我省可能有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很可能遭受1-2个台风的严重影响。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展避灾农业,是我省农业“躲”开台风灾害谋发展的有效手段。
台风到来之前,早熟的蔬菜瓜果先采收“逃离”灾害;台风远离之后,晚熟的蔬菜瓜果再发芽出苗;怕水作物往山地挪移,给水生作物让位……近年来,苍南县通过调整农产品品种区域布局,构筑农业避灾生产体系,以时间差、空间差减少受灾损失,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尽量减少台风对蔬菜瓜果生产的影响,在种植布局上,他们有意识地控制了桃、梨、葡萄、柿子等台汛期成熟的水果种植面积,提醒农民尽量不要栽培在8月份成熟的果蔬品种,大力发展抗涝能力强的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在风口、风道等易遭台风灾害的区域尽量避免发展果园;在品种选择上,他们重点推广矮生、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风强、防倒伏的品种,在水网平原易涝地区发展抗涝能力强的水生蔬菜品种;在农业设施上,积极引导农户发展钢管大棚栽培、温室育苗和改进栽培技术等,并采取搭架、绑蔓等栽培技术,有效地增强农业生产的防台抗灾能力。
苍南县是我省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避灾农业的一个缩影。台风灾害是我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有3.3个台风影响我省,成熟期集中在7、8、9月份的葡萄、梨和西瓜等我省主导夏令水果易遭台风等灾害的侵袭。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从种植结构、品种选择和农业设施等方面加强了农业避灾抗灾能力。温岭市滨珠葡萄合作社社长陈济林说,为确保葡萄在台风到来之前采收完毕,他们除了选用早熟和极早熟品种,还独创了葡萄架“戴帽”技术,就是在葡萄架上面再搭一个大棚,覆上塑料薄膜,从而改善了葡萄的生长环境,让葡萄提早一个月上市,避开了多雨、台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果品质提升项目的实施,我省现有大棚葡萄面积已达10万余亩,约占全省葡萄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40万亩梨园里,有60%以上是翠冠、翠绿等早熟品种;全省共有蔬菜瓜果设施大棚220万只左右,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20万亩。
避灾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强了我省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省农业厅专家建议,为进一步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各地要继续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品种布局,要选育、筛选抗逆性强的良种,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适当调节作物播栽期,使其成熟期避开台风频发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