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份小小的报纸,让退伍军人尚银州打开了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楚沟村村民眺望世界的窗口,撬动了村民智力脱贫的杠杆,使该村成为闻名河南的“特色文化村”“小康村”,其本人也连续两年荣获“国家文化扶贫奖”。
一份份报纸开启村民眺望世界的窗口
1983年,尚银州退伍回乡成为一名银行职员,1999年,他离岗创业,短短几年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每年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
然而,尚银州没单纯地把眼光盯在自己企业的发展上。2003年12月,他出资12万元,订阅300多份报刊,免费赠送给楚沟村村民阅读。
一份份小小的报纸开启了村民眺望世界的窗口,一份份满载信息的杂志架起了农民与中央惠农政策的桥梁。种植葡萄多年的村民尚德峰从中学到了套袋培育技术,年收入净增2万多元;村民张宗振看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解读后,打消了顾虑,承包80亩林地,建成了林果种植基地……
这一年楚沟村换届选举,全村1653名选民,尚银州以1618票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尚银州“施政”的第一步是加强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治理村容村貌。然而,修路、改厕、拉围墙的方案一公布就引来村民的议论。有人对他说:“选你当村主任是想让你带领大家致富,不是要搞这些花架子。”
尚银州找出报纸上刊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报道,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还组织村民代表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为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从2004年起,尚银州在村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2期,仅讲课费就支付了20多万元。5年来,村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还新增20多家种植、养殖专业户,村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倍以上。
一笔笔助学金铺就兴教富村“高速路”
楚沟村地处偏僻山区,以往几年出不了一个大学生。2001年初,尚银州找到村小学校长:“所有孩子的学杂费由我出一半,家庭困难的我全包。”到国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时,他已支付了100多万元的费用。
尚银州还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楚沟村的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就能获得数额不等的奖学金。在该村文化宣传栏上公布全村所有小学至高中学生的入学情况,并将每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和家长的姓名列入光荣榜。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玺说,每年高考后,尚银州都要带领村干部到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里去慰问,并召开村民大会颁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使该村的学风日渐浓厚。“投资教育是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大计。”尚银州说。
最令尚银州欣慰的是,每一位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都深深惦记着村里的发展。5年来,先后有6名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回村就业。
一个个文化设施打造“特色文化村”
祖辈居住在半山坡的楚沟村村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生活却很溃乏。
经过走访和座谈,尚银州出资6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内设图书室、歌舞厅、科普培训馆、文体活动室等学习娱乐场所,全天候开放。村里还成立了锣鼓队、舞狮队、秧歌队、舞蹈队,每年春季举办一次独具特色的村民运动会,每半年组织“文明家庭标兵”到外地旅游和参观学习。“休闲娱乐、舞文弄墨不单纯是城里人的生活。”尚银州说,“新农村的农民也要‘能文能武’。”
楚沟村人有喜爱书法绘画的传统。2002年,尚银州拿出2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书画基地”,每年遇重大节日举办书法绘画大赛。
如今,只有2052人的楚沟村仅省、市书法协会会员就有200多人,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农民书法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张玉清翟耀 史安平/文2009年2月25日)
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