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500万“大军”活跃水陆空

——绍兴县提升畜牧业纪事

  本报记者 俞廷尚
  白鸽翔蓝天,鹅鸭戏绿水,肥猪恋黄土。绍兴县采取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应用科技等举措,拓展空间,又好又快地发展畜牧业。2008年,该县养殖生猪59.98万头、家禽434.18万羽,畜牧业规模经营率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蓝天——
优化结构养飞禽
  近日,在绍兴县平水镇剑灶村,投资1600多万元的白鸽生态养殖小区三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3年后这里将成为一个白鸽养殖、肉鸽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
  平水镇剑灶村白鸽养殖大户强建自2007年把养殖场搬入强健生态养殖小区后,养殖规模扩大了,档次提高了,效益也更好了。“在搬入生态养殖小区前,我的年销售额约400万元左右;搬入小区的第一年,销售额达到了800多万元,去年的养殖利润就有400多万元。”强建告诉记者,第三期工程建成后,可年出售肉鸽70万羽,销售收入超过1500万元。他还打算将从单一养殖转向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我要把肉鸽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业项目引入园区,把养殖小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农业园区。”
  白鸽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得到了绍兴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今年强建的养殖基地被列入了该县“三个一批”项目,政府将给予用地、用电、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帮助。绍兴县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将大力发展肉鸽养殖等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种畜禽养殖项目,扶持建设“天鸿鹅业”、“强健白鸽”两个特种畜禽养殖小区,按照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要求,把它们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白鹅和白鸽养殖基地,提升畜牧产业发展基础和档次。
碧水——
农企携手“赶”白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绍兴县孙端镇种粮大户杨惠定去年在承包的20亩水稻田里养了1600多羽白鹅,仅上半年就获利3.2万元。“有了天鸿鹅业公司这样的企业做后盾,我们养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种粮的效益也更高了。”杨惠定告诉记者,今年他要扩大白鹅养殖规模。在稻田里种草养鹅,是天鸿公司鼓励农户发展的一种种养模式。据测算,如果应用这一模式,全年种一茬早稻,其余时间种植黑麦草,亩养肉鹅200羽,每亩净收入可达2280元。
  近年来,为推动当地养鹅业的发展,天鸿鹅业公司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向养殖户提供鹅苗、技术并收购成鹅,降低了当地农民的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养鹅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兴项目。目前,该公司联结农户多达上百户,涉及该县孙端、平水等多个乡(镇),并辐射到越城和上虞、诸暨等县(市、区)。“天鸿鹅业公司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了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绍兴县畜牧局负责人表示,该县将鼓励支持规模畜牧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建立产销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升级、产业发展,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栏头——
应用科技育肥猪
  在绍兴天天田园公司的养猪场,生猪睡上了“净化床”。这一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了万头猪场排泄物处理的难题,该养猪场成为全省数一数二的“零排放”养猪场。按公司老总葛云明的话说,要想养好猪,科技是个宝。为实现生态养猪,该公司投入5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技术,给猪舍垫上了“发酵垫”,让猪睡上了“净化床”。据了解,猪舍有了“发酵垫”,使用过的垫料被发酵菌分解掉,清理出来就是现成的生物有机肥,可作为果树和农作物的天然绿色肥料,实现了生猪排泄物的变废为宝。
  科技创新使天天田园公司的生猪养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县农业局局长陈炳松说,今年该县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与省农科院的院地合作,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畜牧产业的科技含量。
  转型才有出路,升级才能发展。提高畜牧业档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行动,如今正在绍兴县有序展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