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春节临近,各种各样的送温暖活动也多了起来,给困难群众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但在有些地方,送温暖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有少数干部甚至制造“泡沫政绩”,使送温暖活动变了味、走了调。
据报道,一场慈善活动正在某市商业街口举行,寒风中,台上是各方领导,台下是大约200名接受捐赠的老人和孩子。仪式结束后,老人和孩子方能去主办方的办公室领捐赠物品。不少老人和孩子冷得缩紧了身子。有人开始交头接耳:“如果把东西送到家里,或者送到社区,那就方便了。”相信这是当时在场很多人的心声。与举办仪式的复杂程度以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相比,送物品上门显然更加方便、经济、实惠。然而,从众多媒体被邀请到场的架势来看,主办方舍简求繁的目的不言自明。
还有,在去年元旦到春节的送温暖活动中,西安市有一位孤残老人,在一周之内被洗了8次澡;广州市有一位孤寡老人,一上午来了5拨人,老人被理了2次发,他家的门窗被擦了3遍。
在一些地方,送温暖的干部下去之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温暖”送不到点子上,群众柴米油盐还没着落,领导却送来了热水器、微波炉。
由此可见,送温暖也要方法得当。送温暖并不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能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就完,而要经常化、持续化。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时,应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 (徐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