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

  一封平信唤开放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开放中国沿海14个大中港口城市,开放的大潮迎面而来。
  就在这时,一封平信,重新把天安门城楼开放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中。1984年9月,一封署名“华兴”的信,放在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桌上。信件的内容很简单——要求顺乎民意,开放天安门城楼,供人们参观。信中写道:
  我是1954年从上海来北京的。三十多年来,每次到天安门,仰望天安门城楼,我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这‘祖国心脏的心脏’。我深信,总有一天,梦想会成为现实,以前谁想过可以进入中南海参观?现在不已经实现了吗?当然,要开放天安门城楼必须确保安全,但只要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必要的措施,安全是能保障的。
  这封信受到胡耀邦和当时中央多位领导人的重视。在多位领导人圈阅后,最终,当时的中办主任王兆国批示:“请北京市提出具体意见,报中央审批”。
  龙年之前一定开放
  1986年的“五一”节,天安门城楼组织了一次内部开放,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英模代表。有的代表问工作人员:“什么时候天安门能正式开放啊?”而人大代表庄庆汉更是直接在留言簿上写下:“天安门城楼的开放,将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重大标志。”此后,每逢“五一”或国庆,天安门城楼上都会迎来一批客人,有辛勤工作多年的劳模,有优秀教师、工农兵代表等英雄群体。
  而在此前的1985年,天安门广场上还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北京的旅游业逐渐发达起来。无论是中外游客还是港澳同胞,只要来了北京,天安门广场是必不可少的游览之地。为了方便游客,1985年5月18日,作为天安门城楼开放配套设施的天安门旅游服务部率先正式开业,广场两侧也设立了流动厕所。
  但是,当时的城楼上还不能让普通人自由买票上去参观,甚至是常年工作在天安门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绝不能随便登楼。
  1986年年底,北京市旅游局组建成立。第一任局长薄熙成刚刚履新,就把筹备天安门开放列为了自己的几个重点工作之一。1987年7月,为迎接1988年“北京国际旅游年”,薄熙成写了个报告,再度向中央申请天安门城楼开放。在他的努力下,王震等几位领导人都先后批复了“同意”。
  1987年国庆后,天安门管理处收到了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杨登彦的正式通知,为1988年1月1日天安门城楼开放做好所有准备。
  开放前的筹备
  通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要筹备的事情却实在不少。
  要想城楼开放,先得搬家。彩旗、护栏、灯笼、屏风……这些集会上要用到的东西平时就堆放在天安门城楼上,把城楼上堆得像个大仓库一样。
  一番辛劳之后,面对着整饰一新却空空如也的城楼,该怎么布置呢?工作人员们犯了难。这时,市里的意见刚好批下来,简单明了:“就按照开国大典时的样子布置”。工作人员还到历史博物馆去专程翻拍了著名的油画《开国大典》,悬挂在大厅的正中央。画中远处天高云淡,近处红墙碧瓦的景色,正和天安门城楼交相呼应,合为一体。
  另一个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的问题,便是天安门城楼的票价。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参观票价是三角钱,颐和园是一元钱,故宫是五元钱,而天安门广场自从开放后一直都是免费参观的。天安门城楼开放的票价该是多少呢?第一,票价不能太高,要让普通百姓能够买得起;第二,票价不能太低,要能够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登城楼参观的人数,达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最终,在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这样的决定:
  1.外宾每人次40元(外汇人民币);1988年龙年旅游年优惠票价为30元。
  2.内宾每人次10元。
  3.有家长带领的身高1.3米以下(不含1.3米)的儿童免票(每个成人只允许带一名)。
  1988年1月1日,“北京国际旅游年”的第一天,天安门城楼正式向中国、向世界的广大人民开放。
  (摘自《北京晚报》 唐铮/文2008年12月1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