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通讯工具的变迁

  □陈利生
  有句顺口溜说得好:50年前捎口信遇乡音,40年前投寄信盼来信,30年前拍电报等长途电话,20年前装电话带呼机,10年前打手机发短信,如今上网看视频。是呵,说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也许身边变化最大的当数通讯工具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的通讯手段不外乎写信、电报和电话。我对电话机的最初印象,是在10岁那年。母亲带我去乡卫生院看病,看到医生在用一部黑色的手摇电话,他对着管口喊叫:“听得见我的声音么?哈哈哈!”当时我很纳闷,医生怎么对着一个玩具哈哈哈大笑呢?从那时起,我就对这种不见面都可以讲话的玩艺充满了好奇。
  当时的电报,算是速度最快的通讯工具了。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价格也较高。记得那年,同村的一位陈老伯病重,他的儿子远在外省工作。家乡人给陈老伯儿子发了个加急电报。可当儿子收到电报日夜兼程从千里之外赶回家乡时,陈老伯已入土为安了。至今,他儿子还为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而愧疚。
  直到90年代初,程控电话才开始逐渐走进居民家中。当时,装部电话光初装费就要四五千元,还得走“后门”,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电话仍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之后,有了BP机、“大哥大”,再后来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村头寨尾打电话,田边地角发短信。”一开始,手机屏幕都是黑白的,后来有了蓝屏的彩屏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通话工具,还可以上网、听歌、看电影、拍照、玩游戏等等。
  今天,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航天员在浩渺的太空与家人通电话时,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现代通讯的神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