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两岸“三通”波折30年

  12月15日,在大陆积极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0年波折的两岸“三通”终于实现了。
“偷偷摸摸”地交流
  “三通”最早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倡议海峡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
  但大陆的这一倡议并未得到响应。虽然两岸之间的战事已经结束,但台湾当局仍将大陆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张及一系列主动措施污蔑为“统战阴谋”,抛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三通”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两岸民众的交流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1978年台湾开放观光后,不少祖籍江浙的外省人跑到香港,和大陆亲人通过香港亲戚建立起通信联络网,有些人甚至直接跑回大陆探亲。有关大陆的信息因此在台湾社会传播开来,而大陆同胞寄信到台湾更是数量庞大,以至于台湾“警察总署”派驻邮政单位的人根本拆不过来。
  1984年秋天,一批大陆船员在基隆登岸,台湾有关单位将他们载送到台北参观,最后照片还上了两大报。
  两岸探亲和投资热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岛内围绕“乡亲、人亲、土亲”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辩论。媒体评论说:“以一个几十年仍未实现的政策(指反攻大陆)来限制人子尽孝,人父尽慈,则有悖人伦”。1987年,台湾终于开放探亲,允许岛内民众以港澳作为出境第一站,后又允许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的民众,凡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据统计,到1991年年底,返乡探亲的台胞已达200多万人次。不少台湾同胞亲眼看到大陆市场的勃勃生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到大陆投资经商,掀起了第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热”。如今在大陆家喻户晓的康师傅方便面、达芙妮女鞋等都发了财,岛内要求“三通”的呼声开始响起。
  1991年,台湾工业总会对近千名工总会会员、理监事和总干事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人主张两岸应立即实现“三通”。
  刚刚兴起就遭遇寒流
  大陆在“三通”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一直都很明确,但一心搞分裂的李登辉却以“大陆承认台湾对等政治实体地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封杀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为“三通”前提。1996年9月,他进一步抛出“戒急用忍”政策。次年,又公布审查办法,企业规模越大,准许赴大陆投资额比率越低,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禁止;台商逾期未对投资情况进行汇报者,处以新台币100万一500万元罚款。在高压政策下,刚刚兴起的“三通热”再度遭遇寒流。
  台当局的做法引起舆论的不满。统计显示,由于两岸间接通邮通电,双方邮电资费不能直接结算,每年各自拨付给经转方的费用竟高达2200万美元,增加了彼此的经济负担,更影响了两岸电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通卖台论”变“爱台论”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大搞“三通”骗术。表面上他声称要实行“三通”,开启两岸关系“新纪元”,实际上仍然维持着李登辉的“戒急用忍”。2002年5月,他装模作样地声称“三通是必由之路”,要授权民间机构进行协商。但随后,他又抛出所谓的台湾“不被矮化、不被地方化、不被边缘化”的三前提。他担心“三通”拉近两岸在经济、地理、心理和文化上的距
  离,“从而使台独理论失去战
  略纵深”。为缓解各方压力,
  2001年1月1日起台湾开始
  实行“小三通”,即开放金门、
  马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
  员直接往来,但这只是权宜
  之计。
  2002年2月6日,《联合报》社论指出,台湾社会对“三通”的看法逐渐出现转变:过去一般认为“三通”对台湾有大害,如今认为它对台湾有利的声音渐次出现,甚至蔚为主流;过去一般认为大陆对于开放“三通”比台湾急,如今较多的人认为开放“三通”对台湾更有急迫性;过去“三通”被视为“统派主张”,如今各主要政党中皆可听到主张“三通”的声音……
  2008年台湾再次实现政党轮替,马英九顺应岛内主流民意,提出“三通不但有迫切性,还有必要性”。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11月访台签署四项协议,两岸终于历史性实现了“三通”。
  (摘自《老年生活报》 金点强/文 2008年12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