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专业龟鳖养殖户施根强,在当地成了大名人。他养殖的中华鳖自今年9月上市以来,市场价高达180元/公斤,还供不应求,他足足赚了3000多万元。为什么别人的鳖卖30元/公斤,还无人问津,而他的鳖却能卖出“天价”呢?
2006年5月,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开始“市校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浙江大学向湖州市直接导入科技、人才资源。施根强很快得到在当地挂职的浙大动科院水产养殖专家徐海圣副教授传授的“独门秘诀”:采用温室养殖与外塘生态养殖相结合的分段式养殖模式,同时用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对养殖污水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这些吃小杂鱼、螺蛳甚至南瓜、胡萝卜,在清水大塘中养了3年的生态老鳖,自然能卖出的吃混合饲料、在温室中养上八九个月就上市的温室鳖所卖不出的好价钱。施根强的成功,重新点燃了陷入困境的许多龟鳖养殖户的致富希望。
像这样专家教授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例子,在吴兴区、在湖州市、在浙江各地农村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支农力度,通过与各级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将理论研究成果变成累累硕果。几年间,一大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重大合作项目和示范基地得以实施和建设,于是彩色的蚕茧、能美容的大米、摔不破的西瓜、子弹都打不穿的桑枝地板……一个个新产品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万亩茶叶出口及深加工基地、万亩玉米基地、万亩瓜类产业化示范基地、万亩蚕桑科技示范园、万亩蔺草基地、千亩葡萄基地、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示范园区……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引领着施根强借助科技的神奇力量走上了致富之路。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市校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催生出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湖州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应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近日出台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市县政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合作。”
徐海圣和施根强的故事,是我省科技服务农业的一个缩影,更是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一个鲜活案例。徐海圣带来的先进农业科技,让施根强的养殖塘重新焕发生机,他与东林镇企业合作进行龟鳖养殖污水的生物生态净化技术研究及示范区建设项目,也成功申报了2008年度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服务农村,理论指导实践,农村实践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灵感与素材,两者在合作中达到双赢。(林湛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