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古魁一直在等待一场奇特的民告官的审判结果。古魁告的是四川成都市成华区政府,这场官司是成华区政府出钱请他来告政府的。
政府花10万元请人告自己
之所以和成华区政府对簿公堂,用成华区政府新闻办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是缘于“政府的积极引导”。
2008年年初,成华区政府法律顾问李启军律师几次找到古魁,希望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和政府的纠纷。
这本是一个合理的建议,但古魁并不相信政府的诚意。他提出了三条意见:第一,他没钱交上百万的诉讼费;第二,他没钱请律师;第三,政府能否不干涉司法公正,他心存疑虑。政府方面称:古魁提出的经济困难可帮忙解决,并承诺绝不会妨碍司法公正。
政府没有失信。古魁将诉状交到成华区法院时,没有人要他交高达百万的诉讼费;成华区青龙街道办也确实借给他10万元的律师启动费。
一向被理解为强势的政府,为何在此案中放低了身段?
从古魁怕政府,到政府“怕”古魁
在古魁决定走司法程序之前,他在成华区是个令人色变的人物。
2006年5月,古魁投资的将军汽配城被强制拆迁,他申请行政复议。同年8月,行政复议维持了强拆。
此时,古魁认定“(打官司)打不赢政府”,遂放弃了走司法渠道解决与成华区政府的纠纷,而采取了非常举措。一开始,古魁频频找领导理论,从区委书记到区长,从副区长、国土局长到政法委的领导,得到的答复是“相信政府有诚信解决这个问题”。其间,身为四川省工商联汽车汽配行业协会副会长的古魁,也曾通过省工商联、省人大代表做工作,希望能尽快解决,却被一拖再拖。半年的拉锯战,也慢慢消磨掉了古魁的耐心,他逐渐萌生出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再谈不拢就和政府鱼死网破。
此后,这名现年53岁的中年男子做出了一系列惊人之举。
2007年7月,古魁到一家花炮厂打了一个多月的工,在这家工厂,古魁学会了爆破和远程发射技术。回到成都后,他甚至精确测量了从区政府大门开车到地下车库的时间是10秒。“非常之举”还包括,在区政府对面,租了一套房子,密切监视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强拆时,政府给了古魁125万元的办公物品及设施赔偿,古魁用这笔钱买了两辆三菱越野车,“就是为了撞他们(政府领导)。”古魁说。
2007年11月,古魁在路上堵了区委书记宋朝华的车,差点就撞上了。第二天,区委书记亲自召开了协调会。会上,宋朝华向古魁承诺:一定会公正地处理。
古魁并不愿意和政府打官司,但政府委托法律顾问几次主动做他工作:希望寻求司法平台解决问题。古魁也觉得区委书记的话有道理:涉及到上亿的金额,哪个领导都不会轻易拍板,只有寻求第三方平台。古魁接受了诉讼的建议,遂有了免诉讼费和政府出律师费的罕见之举。
古魁称:我现在就是一个刁民。而在此之前,古魁并不是一个“刁民”。
军人出身的古魁,197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是成华区工商联汽车汽配行业协会会长。
古魁夫妇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成华区青龙乡创业。在青龙街道办武装部部长、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张富明看来,古魁是个勤俭节约、奉公守法的良民,“性格虽然有些固执,却很少与人争执。”5·12汶川地震后,古魁父子开着买来“作案”的三菱越野车主动去彭州灾区救援。
古魁的变化源于成华区政府的强制拆迁。
强制拆迁引发的官民之争
这场强制拆迁发生于2006年。
古魁拥有占地77.9亩、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的将军汽配城,是成华区的重点企业。成都市成华区市场商业口岸开发领导小组于2003年3月曾做出过“同意开办将军汽配城”的批复。从文件上看,成华区对将军汽配城实施强制拆迁的依据是成华国土分局2006年5月向古魁下达的“责令限期搬迁决定书”。
决定书中,强拆的理由是:成华区对汽配城的拆迁补偿方案符合政策规定,属依法妥善补偿,如果汽配城不自行搬迁,将被强制搬迁。事实上,即便是在这份政府文件中,也没有称汽配城项目违法。
在这一拆迁补偿方案中,将军汽配城的总补偿金额是878万元。古魁完全不能接受这一方案,“汽配城光工程造价在2003年就高达3000万元”。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古魁认为拆迁补偿应按照城市拆迁补偿标准计算,而成华区政府则坚持认为该土地的补偿标准是按照集体土地来计算。
古魁认为:成华区早在2001年就向国务院申请扩大城市规划,这一申请在2003年被批准,而且在2003年之后,将军汽配城也一直在扩建、营业,直至被强拆,所以成华区就应该按照城市拆迁的标准进行补偿。
然而,成华区政府以不能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为由,拒绝按城市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赔付。
按照古魁的律师计算,如果按照城市拆迁补偿标准,将军汽配城可以获得高达2亿多的赔偿,和政府之前给出的800多万有天壤之差。
古魁“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随即走了一条非常之道。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古魁终究还是将解决问题之道回到了法律的平台上来,但他的心结并未解开,他说还不清楚法院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说法。(摘自《南方周未》 孟登科/文200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