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创新就是竞争力

  本报记者 俞廷尚 见习记者 俞 清 陈卫梁
  当杭城市民在农展馆“淘宝”意犹未尽的时候,一年一度的省农博会悄悄落下了帷幕,参展企业和消费者都为满载而归高兴不已。创新,成了今年省农博会的闪光点。
科技新品大放异彩
  茶叶能“开花”,稀奇吧?在北京更香茶叶公司展位上,大玻璃杯中绽放的“茶叶鲜花”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连声称奇。工作人员把一个核桃般大小的“茶叶球”放进杯子,冲上开水,过了两三分钟,“茶叶球”慢慢打开了,茉莉花香扑面而来,里面居然还露出了一朵茉莉花,泡开的茶叶围绕在茉莉花的四周,煞是好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他们公司新开发的产品,直径大约2厘米的小茶球里面包着一小朵干花,或茉莉,或玫瑰,或红巧莓。每朵“茶花”都有个浪漫的名字,开玫瑰花的叫“放肆情人”,开茉莉花的叫“东方佳人”,开红巧莓的叫“红色恋人”……
  还记得去年农博会上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宜糖米”吗?今年,浙江大学教授又出了新品,“宜糖”米多了一批兄弟姐妹,比如宜糖米线、曲康米、富锌米、富硒米等。不仅如此,浙大科研人员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如一公斤鸭蛋开发出的产品能值70元钱。浙大动物科学院教授陈有亮带来的卵磷脂产品就是从鸭蛋里提取的。在省农博会期间举办的浙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浙江大学带来的科技新品吸引了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总,他们纷纷表示出合作兴趣。
推介方式新招频出
  在今年的省农博会上,参展商的宣传推介形式新招不断。在均得利禽业公司展区,一群漫步青草地、竹子林的本鸡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均得利公司不仅把本鸡带来,连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带”到了展会现场。在塑料做的草地、竹林里,4只本鸡不紧不慢地踱着步。旁边的录像记录了本鸡的生活细节:吃的是青草、虫子、玉米、谷子,喝的是清清的山泉……“27日上午开张不到两小时,就卖出了20多只鸡!”老板乐了。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省农博会展馆二楼台州展区的浙江银河药业展位,“银河药业”请来的来自非洲的浙江大学中医学博士,拎着装有稻穗的竹篮推介他们的“得乐康”米糠油。
  “菜博士”是杭州博鸿小菜一碟食品有限公司山茶油的品牌。“博鸿小菜”特意请人装扮成卖油郎,来展示山茶油的传统文化……
农产品巧打“安全牌”
  省农博会参展企业巧打“安全牌”,想尽办法吸引消费者。仙居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在这次农博会上争取了5个展位,带来了紫色番薯、绿色蔬菜、土鸡蛋等主打产品。这些种养在山地上、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的农产品,上市时都有产地编码,消费者根据编码,可以上网登录“中国农业台州湾”,查询它是哪里种养的、谁种养的和怎么种养的。他们还把专业的检测仪器搬到了现场,一台六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能快速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二氧化硫,吊白块的含量。现场检测一目了然,消费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仙居农产品的质量是否安全,买得更放心。
  三聚氰胺事件使奶制品面临信任危机。金华市主动利用省农博会这个舞台,化危机为机遇,把金华放心奶摆上了省农博会宴请席。金华市还专门召开了“放心奶”推介会,发放金华放心奶名片,宣传推介金华奶制品。金华市副市长蔡健在推介会上承诺:“金华的乳制品是安全的,质量是可靠的,广大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合作创新放大展会效应
  省农博会不仅是农产品销售的窗口,而且是各地农业企业和经销商洽谈业务的好平台,这坚定了农企创业信心。合作创新,使省农博会的展会效应不断放大。
  在11月27日下午召开的全省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上,来自省内外的农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等签下了70个合同项目,成交金额达6.1亿元,涉及基地面积11.4万亩、养殖量1562.7万头(羽)。
  借着浙江农业博览会的东风,浙江和台湾农业领域的专家、领导和企业家聚会杭州,面对面为浙台两地山区经济发展“把脉”。洽谈会上,浙江丽水市和台湾南投县、苗栗县两地农业专家就高山茶叶、水果、茭白的种植和油茶、毛竹的深加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会后,台湾专家及企业人士还将对丽水市进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项目。
  创新就是竞争力。创新春风劲吹2008年浙江农博会,丰收成了必然的结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