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大米草”霸占三门万亩滩涂

当年为护堤引种 如今成祸患难除

  为防浪护堤、保护滩涂,三门县于上世纪60年代起从国外引种大米草,并于80年代推广。可当年的“护堤草”如今却成了海涂“恶霸”。
  在该县小雄镇浦坝村,水产养殖户“谈草色变”,痛恨地把大米草称为“食人草”。陈小明便是深受其害的一位,他抱怨道:“浦坝港的大米草泛滥,不仅影响河道排水,还大大影响了泥蚶、蛏苗的生长。被大米草侵蚀过的滩涂,每亩每年减少收入1000元以上。”
  据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目前该县被大米草侵扰的滩涂面积超过1万亩,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其中以蛇蟠与浦坝港尤为严重,两地被大米草“霸占”的滩涂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
  据悉,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极强,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又极其发达,每年以五六倍的速度自然繁殖扩散,对围塘养殖造成严重危害。为根除“祸害”,许多养殖户想尽了一切办法:火烧、刀砍、药灭,但均未奏效。
  六敖镇正峙村村民柳正有承包了100多亩养殖塘,其中多数是围塘。他每年都要请人割草3次以上,光割草费就要6000元左右。
  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告诉笔者,离开潮水后,大米草会暂时枯死,但不会从海滩上彻底消失,还会在海水和泥滩交汇处重新“安家”。因此,它们对海滩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影响了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
  “目前国内还没找到很好的根除办法,我们只能组织养殖户将它们割掉。但它们的繁殖能力太强,我们设想以后将其用于造纸或配置饲料,以变废为宝。”该技术人员说。
(吴贝贝)
相关链接:
  各国生物物种间的引进、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今后将进一步扩大。但过去的引种和交流由于生物生长环境的改变等原因,在引进地出现难以控制的个体生长、群体繁殖等生物危害。我国是引进国外物种最多的国家,目前,危害面广而且较严重,频繁出现于媒体的就有水葫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
  专家认为,引进外物要科学,要经过评估论证、引种审批、隔离试种、驯化试验和鉴定认定,加强检疫封锁,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