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家乡的官道

  □周建强
  近日驱车回慈城老家,看到村旁宽阔的水泥路边,工人们正在挖沟,沟旁放着不少新电线。放眼望去,一排整齐高大、洁白漂亮的路灯已矗立在了路的右边。路的另一边正停着一辆集装箱车,有人不断地把盆景往车上装。村民告诉我:“路修好了,路灯亮了,以后连晚上也好做生意了”。家乡的这条路见证着家乡面貌的变化。
  父辈们说,很早以前,村口是个交通要道,这里一条沟通东西的路是“官道”,由历代官府和民间人士投资建成。其路面铺着石板,在当时算是档次最高的了。这条路总是热闹非凡,路上经常可看到附近农民或肩挑手拎着自产的农产品,或背负着从山下砍下来的柴禾,匆匆行走在石板路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慢慢地,有自行车出现在这条路上。八十年代,这条石板路随着道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运输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没落。后来“官道”上一座三孔古桥因兴修水利被拆,这条有几百年历史的“官道”终于结束了它的使命。九十年代末,家门口浇起了水泥路,路上开的摩托车、汽车慢慢多了起来,镇里到各村的公交车也开通了,村内联系各家之间的水泥路面随后也全部建成。路好了,村内的土地也吃香了,竞相被开发种植了经济作物,村里的晒谷场也变成了私家车、运输车的停车场。
  最近得知,老家附近又有三条贯穿南北和东西的高等级公路正在规划,不久将实施。
  望着眼前宽阔平坦、纵横交错的家乡路,我不禁感慨万千: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官道”到高速公路,变化该有多大啊!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交通的便捷和高效,更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和富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