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创新强农在浙江

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种子种苗工程

  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来,我省种业创新成果丰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种质保护拓展:织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地方特色农家品种的收集、鉴定、保存,为品种创新提供基础材料,促进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
  ——种业设施加强:实施粮油、瓜果菜等种子种苗工程项目70余项,总投资1.3亿元。建成一批品种改良、良种繁育、试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年产种子500余万公斤,可供1000余万亩大田用种,年承试能力达到30组350个新品种,年承检能力达2万个样品,为全省用种数量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主导品种集聚:创新育繁销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新品种展示、示范,探索配套技术,发布主导品种,加速良种推广。目前,中浙优1号、甬优6号等主导品种已占全省水稻面积50%以上,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良种良法支撑。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2005年以来,我省把测土配方施肥纳入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省政府实施“811”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列为全省农业十件实事之一。
  三年来,全省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69.2万亩次,增加作物产量112.6万吨,农田减少化肥投入(折纯)16.23万吨,节约肥料成本3.56亿元,实现节本增收24.4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我省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累计已达45个,全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00万亩,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节本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
  我省自2002年开始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工程”,即通过改进畜舍结构和生产设施,全面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技术,建设能源利用、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等综合利用设施,从设施和工艺上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采用股份合作型、专业合作型、龙头带动型、村镇管理型等多种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方式,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省已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余个,其中省级生态示范小区139个,入区从事畜禽养殖经营主体5287户,并带动了3.59万农户发展畜禽养殖,认定124个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全省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的发展。
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
  2006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围绕提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围绕提升农业主导产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农产品储藏保鲜等机械装备及技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强化示范推广,突出主推技术、主攻薄弱环节,有效促进了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为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总额达7.45亿元,享受各级财政补贴资金2.56亿元,新增各类农业机械37981台(套)。共有71个县(市、区)推广水稻机插。
发展农村洁净能源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总结推广畜禽排泄物能源生态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易控节能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家乐旅游排污治理、再生清洁能源利用等各类能源生态模式,重点组织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沼气集中供气、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秸秆气化等)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6月底,全省累计建设各型沼气工程6037处(总容积58.6万立方米),推广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5.8万立方米,建设户用沼气池12.59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30万平方米,年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19177万吨,年产沼气的能力10878万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年可替代标煤40万吨,年可减排COD29.19万吨。
加快超级稻示范推广
  2005年以来,农业部共确认61个超级稻品种。我省2005~2008年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年推广应用中浙优1号、甬优6号、两优培九、协优9308、Ⅱ优7954、国稻1号、中早22等超级稻品种350万亩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水稻生产的发展。
  超级稻品种配套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以“秧苗旱育、小苗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配套技术。产量可比普通水稻品种增产10%~15%。目前,我省单季超级稻高产田块最高亩产可达750~800公斤。
实施桑茶果优化改造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桑茶果产业竞争力,从2002年起,我省从“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着手,大力实施桑茶果优化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柑桔优化改造。2002年起先后在衢州、台州、丽水、金华、温州5市11县(市、区)启动柑桔优化改造工程,共实施面积72.8万亩,从国外引进柑桔品种45个,筛选并推广象山红、日南1号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4.2万亩,三疏一改23.3万亩,无公害栽培24.9万亩,套袋1503万只,新增柑桔自动选果机86台;培育了衢江“一品红”、常山“天子”、黄岩“九峰”、临海“圆梦”、莲都“山水”等一批柑桔知名品牌。柑桔单产提高36%,优质果率达60%,新增效益5.8亿元。
  蚕桑优化改造。从2003年起,以嘉湖为重点实施区域,以蚕桑规模小区建设、优新桑蚕品种繁育与推广、规模养蚕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内容,开展蚕桑优化改造,到2007年底已建成蚕桑规模小区23.5万亩,建立50张以上小蚕共育点1177个,养蚕大棚92个,发展蚕(苗)农合作社34家,入社社员5188户。
  茶树无性系良种改良。从200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工作,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122万亩,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12.8%,提高到2007年的48%。
  茶厂优化改造。从2004年起,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加工和质量水平,确保质量安全,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编制和实施了《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广泛开展培训班、现场会,全省改造、新建了标准化茶厂2700家,已完成计划任务的53%。
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
  坚持“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重大病虫防控机制,积极培育发展股份合作型、企业带动型、能人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多元化植保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先进施药器械和统防统治技术,实现病虫防控专业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切实降低农药污染和防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据统计,2008年全省70个县(市、区)已组建统防统治类服务组织达574家,其中植保合作社294家,服务面积近100万亩,预计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