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言论

关注农民工问题比关注“卧底”更有意义

  ——据媒体报道,农民工黄伟木“卧底”制衣厂,用半年时间搜集证据举报厂家。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这是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觉醒,有人说此举不宜提倡,还有人直接将其比喻成农民工里的“王海”。更多的人在问:黄伟木是谁?他为什么要去卧底?他到底是不是为了炒作?
  当人们围绕着农民工黄伟木“卧底”维权事件争论不休之时,笔者却为之感到悲哀。一些人似乎对损害员工权益的行为不感兴趣,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卧底”维权的是是非非之上,究其原因,恐怕是损害职工权益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不再是新闻了!
  农民工“卧底”维权隐藏着令人心酸的社会因素,不仅折射出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沉重现状,也让人看到落实《劳动法》依然任重道远。
是“文山”害了三官员
  ——据媒体报道,四川省巴中市市政府将放假通知的“中秋节”写成“端午节”,有关部门的3名官员被免职。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有人认为是工作人员素质低,或者责任心不强。
  一个简单的放假通知出错,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无论起草人还是签发人都忽略了认真核实文字。3位官员这次被免职,客观地说是被“文山”所害。全年节假日放假的日期,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就发了通知,而且在全国媒体上进行了公布。所以,地方政府再发类似通知有点多余。
道德工伤
  ——家住无锡惠山区的章林翔不久前刚刚通过劳动仲裁获取了7.5万元的工伤赔偿金,可其中有6.4万元是重达900斤的硬币。
  企业赔偿了900斤的硬币,显然有些“缺德”,但“缺德”的背后,折射出相关赔偿法规的不完善。如果现有法律法规有诸如“赔偿方式须征得获赔一方同意”,或者“赔偿方式不得给获赔方带来麻烦或额外经济损失”等规定,这种支付硬币赔偿的事情应该不会出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