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钟伟 钱智芬)“感谢大学生‘村官’,帮我们两家解开了疙瘩。”绍兴县夏履镇莲中村村民陶友泉与陶友龙是相邻而居的堂兄弟,2006年下半年两家翻建新房,因房屋的间距、高度问题互不相让,继而口角不断。该村大学生“村官”王佳梁知晓后,近日分头做两家的工作,最终使兄弟两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提高其农村工作的水平,夏履镇制定了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管理、教育培养、考核激励等制度,并建立了“3+1”导师帮带机制,即:联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高素质村民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联村领导为“思想导师”,每月定期约谈,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等;村党支部书记为“工作导师”,一起参与村级事务,熟悉村情民意,帮助其尽快适应基层工作;优秀老党员为“生活导师”,一起深入群众,体验农村生活。
根据安排,联华村党支部书记杜泉根是该村大学生“村官”盛晓锋的“工作导师”。在一次村内环境整治中,盛晓锋发现杜泉根亲自动手,和植树工人一起拿着锄头忙着种树。这件小事让他感触很深,说:“在我最艰苦的磨合阶段,是杜书记给了我信心,使我很快融入到农民这个新的群体,适应了基层工作。”
三位党员一个“家”
本报讯(通讯员 周青 谢清花)9月14日,在丽水城区务工的庆元籍党员吴克荣收到了设于丽水城区的庆元流动党员联络站发来的祝福中秋节快乐的短信。
如今,庆元已在县域外建立起45个流动党员联络站,1000多名外出党员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临近中秋节,庆元45个流动党员联络站纷纷向“辖区”内的党员发去了祝福短信。
近年来,庆元有千余党员通过下山脱贫、外出务工经商等途径,走出庆元。庆元流动党员外出时,由当地党委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健全外出党员联系制度;在外来党员较集中的县城5个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站,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共同管理。如今,凡在流入地有3名以上庆元籍党员的地方,都建立了流动党员联络站,保证流动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