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就业?带着这个问题,7月上旬,省中小企业调查组调查了江山市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情况。调查表明,拥有55万人口的江山市,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准入门槛低的家庭工业,促使近10万外出打工缺乏年龄优势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省委确立的“两创”总战略提供了借鉴。
┏
江山市的家庭工业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初阶段主要是承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来料加工、订单生产,如今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经营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已涉及10多个产业、500多种产品。2007年,全市家庭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6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8.9%。目前拥有营业执照的家庭来料加工专业户共有1731户,从业人员达到91255人,其中“4050”人员占60%以上,来料加工年产值达17.3亿元,创利税3.2亿元,从业人员当年获得加工费20047万元。
在发展家庭工业中,江山市不满足于城乡富余劳力捧上新饭碗,更注重组织经纪人搞传帮带,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开设信息咨询服务网,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江山市委、市政府注重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
(一)出台扶持政策,给家庭工业企业吃定心丸。继2000年出台政策,为家庭工业产业准入、产品营销开辟绿色通道后,江山市年年都有新举措,去年该市再次从税费、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家庭工业的扶持力度,这些极具刚性的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仅贺村、保安、峡口、廿八都、张村等5个镇,在2年内就新增了361家家庭工业企业。(二)注重规范提升,积极打造家庭工业升级版。在经营机制上,引导家庭工业专业户由家族制向公司制转变。全市已涌现规模以上的加工型企业1083家,这些企业大都改造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在发展方式上,引导家庭工业企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自觉落实节能减排等措施;在管理方式上,引导家庭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协商,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三)强化优质服务,帮助家庭工业企业解难题。一是组织创业指导师上门服务,为初创型家庭工业企业诊断号脉,解难释疑。二是给予家庭工业企业贷款优先权。去年以来,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全市有300多家家庭工业企业成为银行的黄金客户,新增贷款2亿多元,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三是针对家庭工业企业落地难的问题,利用原国有企业闲置厂房和部队撤离后留下的营房,创办了两个占地1000多亩的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家庭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供了空间。
(省中小企业调查组 执笔赵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