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表明,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然而,一些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比较脆弱,缺乏应急避险场所。一些地方即使建有应急避险场所,但大多数量过少,规模过小,或宣传不到位,市民不知如何使用,形同虚设。
事实上,灾难发生时,应急避难所是一个能为人提供生命庇护的所在,它使生的希望更大。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是国际上通行的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在日本,抗震性和安全性是其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基础设施的重点。许多城市都有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一些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都插着 “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为了防患于未然,应尽快建起应急避险场所,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一份保障。
(摘自《工人日报》 孙瑞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