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新中国面对国际救援半个多世纪

  自从5月12日四川省发生强烈地震以来,陆续有数支境外救援队、医疗队出现在灾区,实施救助。同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捐款、物资也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四川。
  如今,国际救灾活动在人们眼中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从拒绝国际援助,到逐步主动接受外援的数次经历,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开放历程。
三年自然灾害谢绝美国政府粮食援助
  1959-1962年间,我国遭遇了连年自然灾害,引发严重饥荒。此时,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决定尝试通过粮食援助,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不过,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中,我方却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我方之所以放弃援助,是因为肯尼迪的粮食援助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抛弃美国利益,他想略施小恩小惠,以诱逼中国在重大的台湾问题上让步。
唐山大地震国际援助被挡在门外
  1976年7月28日, 7.8级大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反应,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援助的声音很快传到了我国。
  然而,因为当时的时局所造成的对国外援助的过度谨慎,使得国际社会的热情未能在受灾严重的中国激起任何涟漪。7月30日,当日本大使转达日本对我国的援助愿望时,我国以谢绝日本的方式告知世界,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就这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我国在遭遇几百年未有的特大地震灾害时,错失了很多国际援助。
1980年“南涝北旱”
  谨慎接受外来援助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我国对于国际援助的态度,也开始朝着更加理性、务实的方向转变。
  1980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出现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旱情,近2亿亩农田因缺水几乎绝产。同时,长江流域则因连续暴雨正浸于洪水之中。受到旱涝齐袭的中国急需救援。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首次决定向国际援助敞开大门。当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与民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并指出,可以适当争取联合国救灾署的援助。
  从拒绝到有限接受援助,我国向前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由于联合国救灾署的努力,国际社会在我国1980年旱涝灾害中,共提供了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赈灾物资,这是我国首次接受的国际援助。
大兴安岭火灾
  主动请求国际援助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导致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面对灾情,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最终,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了大量救灾资金、器材、药品和食品。
  1988年,国务院出台新政策,明确规定如遇重大灾情时,可以主动接受各方面友好国家、地区、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1991年华东水灾呼吁大规模国际援助
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水灾。这一次,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加以救助。当年六七月间,各国驻华使馆从我国媒体上看到了水灾情况,纷纷打电话到外交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于是,外交部将及时呼吁国际援助的建议转到民政部。
  7月初,我国政府果断作出了向国际社会呼吁紧急救灾援助的决策。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当时的民政部副部长陈虹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并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救灾援助。
  呼吁很快得到了响应。1991年7月11日至12月31日,我国共接受境内外捐款物合计23亿元人民币。
(摘自《世界新闻报》 王硕 张旭/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