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农村工价上涨成“三农”新忧

  种粮2000多亩的湖南省益阳市农民王德辉今年打算调减一些种植面积,除了农资价格上涨、土地流转困难等因素外,日益上涨的工价是促使王德辉下决心的一个重要理由。
  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认为,农村工价近年来的连续上涨其实是一种合理回归。农村工价上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反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因素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影响更加显现,工价上涨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虽然如此,但工价上涨对整个农业,尤其是传统的粮棉油生产却形成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是工价上涨将造成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对此感受最深的是一些种粮大户。王德辉算了一笔账:2004年种一亩水稻的成本(含土地承包费)是480元,2005年达530元,2006年达到570元,今年接近600元。“现在种田基本上没钱赚,我的利润主要来自稻谷加工环节。”王德辉说。
  工价上涨对普通农户的影响更大。长期以来偏低的农产品价格使农民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很低,而工价上涨无疑又加剧了这种影响。农业日益沦为“兼业”,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资金流、人流加速由农业流向其他产业。
  (摘自《半月谈》 谭剑/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