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言论

  关注川籍在外人员的“灾害心理”
  ——5月12日已经定格成中国的灾难日。在人们将目光投向灾区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虽然远离灾区,但来自四川,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关注。这一群人就是那些在外务工的川籍农民工兄弟姐妹。对于无数川籍农民工兄弟姐妹来说,他们人在他乡,心在四川,如何帮助他们弥合大地震造成的心灵创伤,是摆在政府与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领养并非安置地震孤儿唯一的方式
  ——《西安晚报》载文说,在受灾群众心灵和家园的重建中,地震孤儿抚养是重点和难点。
  一般情况下,地震孤儿既怕孤苦无依,又怕背井离乡,也怕背上沉重的感恩包袱。因此,领养并非安置地震孤儿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制造更多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不觉得是留在陌生的人世间,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美丽的花园。
赈灾捐款如何才能让人放心
  ——汶川地震后,面对巨大的社会捐赠额度,一个新的问题引起人们注意:怎么保障它被足量投入赈灾工作,能不能得到有效使用?
  据媒体报道,印有科威特支援标记的救灾帐篷竟出现在成都某高档小区,引来“群民怒吼”,众多网友表示要缉拿挪用救灾帐篷的罪魁祸首,更有网友称已向中纪委举报。
  目前,审计署已着手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的专题审计,相信这有助于提高慈善公信度。但公益组织要发展自己的公信力,从长远看,必须发展更多元化的社会组织、专业捐赠途径,以及独立运作的组织体系。
勿让震灾“另类言辞”成八卦
  ——《广州日报》载文说,近几天,有关震灾的一些堪称另类的消息,与重大新闻一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救救我,我是张书记!”“我是班上第一名,叔叔先救我,我以后一定考军校!”——第一句,是四川一名教师在震后的另类表白;第二和第三句,分别是废墟下的县政法委书记和中学生的另类呼救。
  大灾之际的这些另类言词,给了人们一个观照的窗口,借此可以发现教育价值观、官场伦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虽然,可以肯定这些问题并非主流,然而却不可忽视其于道德文化建设的参照意义,切忌让其沦为“八卦”谈资,不了了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