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业务交流

创新农机化发展思路

  梁祚青
  5年来,我区通过“一个转移”、“一个突破”和“两个创新”,即农机化工作重心从传统领域向大农业、大农机转移,新形势下农机化服务模式的突破以及农机服务形式的创新和规格化育秧技术的创新,农机化工作进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的广泛好评。回顾我区农机化工作近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定规划,加强宏观指导,营造农机化良好发展环境是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5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必须从大农业的角度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来思考和规划农机化发展工作,加强宏观指导。一是鼓励引导,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区在用足用好各极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同时,区政府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通过项目扶持形式,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工商资本投入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二是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我区通过制订示范合作社运作规范标准,进一步健全了合作社内部的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制度,使合作社真正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强化业务技术指导,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
  2、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农机化大有可为,充分认识这一点是我们重要的内在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农机化可以在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认真规划,农机化一定大有可为。
  3、当好参谋,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是前提。在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努力把我们通过试点、通过调查研究后制定的工作思路变成政府决策的参考,甚至是行为。去年,在我们的努力下,我区政府把水稻机械化插秧列入了对各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2005年至2007年,全区农机化总投入约5000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038万元,还积极争取到中央和省项目补助资金380万元。
  4、创新是农机化永恒的课题,是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内在要求。假如我们没有在服务机制上创新,没有在规格化育秧技术上进行技术革新,我区的农机化事业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的良好局面。因此,我们要针对农机化工作的实际,突出农机化服务机制、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创新、革新,不断为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新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在当前农机化发展受到农机投入大、农业经营规模小两大瓶颈制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经济发达乡村民间浓厚的资金积累,通过正确引导,把工商资本引入到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上,建立农机化合作社,是我们发展农机化事业一个新的突破口。
  6、农机化扶持资金有重点地投放,是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入,可以带动农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另一方面,能产生规模服务的效应,在服务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
  7、加强农机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服务是新形势下农机部门工作的重点。农机化工作涉及大农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培养农机使用人才,还要培养农机化经营管理等人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经营管理和农机、农技队伍,是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
  8、加强宣传,是营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通过报刊、电视、农业网站宣传农机化典型,通过现场会宣传推广新农机、新技术,为我区的农机化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台州市路桥区农林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