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跨国公司主导种子市场

  跨国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尤其是玉米种子已经遍布田间地头。据了解,世界五大种业公司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墨西哥圣尼斯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陆续在我国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这些企业主要实施本土化策略,与我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目前在我国注册的外资种子企业已有70余家,跨国种业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
  种业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当属蔬菜花卉业,但这一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占领。在山东寿光,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寿光的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每年在我国的种子销售额超过6亿元,辐射全国蔬菜面积250万亩以上,而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已经被挤出了市场。据悉,目前外资企业蔬菜种子经营量已控制了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
  面对跨国种业公司咄咄逼人的态势,业内人士深感忧虑。业内人士认为,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这有助于我国种子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但它的“魔”性也应引起重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跨国种业公司如控制了我国种子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我国农业的命脉。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尚处在产业重构期,大多数企业对新品种的投入主要用购买品种权和新品种的下游研发,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尽早对我国种子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快培育我国育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种子资源创新上下工夫,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种子科技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我国种子企业。否则,我国在工业领域发生的对国外的技术依赖现象又会在农业领域重新上演。
(摘自《经济参考报》 连振祥/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