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磐安 实现来料加工业三提升

  据统计,磐安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连续三年稳定在3万人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占农村劳动力的35%,去年发放加工费1.21亿元。“村村落落搞加工,家家户户忙赚钱”是对磐安来料加工业的一个真实写照。政府的推动是磐安来料加工发展的主动力。
  接轨义乌市场,来料加工由点及面。早在1995年,磐安玉山镇就有人从义乌引进头花加工业务,这种不离土不离乡、不占地不建房、无贷款无污染、就凭一双手干的新兴产业,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励,当地妇女纷纷走上了来料加工的道路,不到一年时间,从业人员超过了5400多人,全镇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务遍及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甘当周边市场配角,做大来料加工业务”的发展战略,主动接轨义乌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县来料加工业健康发展,如今,来料加工已在全县20个乡镇352个行政村遍地开花,形成了以玉山头花、冷水织带、新渥草编、大盘车木、双溪相框、双峰宫灯,以及维新、盘峰竹衣夹为主的块状加工特色。
  政府引导推动,来料加工由小到大。磐安县、乡镇党委政府从决策部署、工作导向、政策扶持到指导服务,都给予来料加工最大的支持。专门成立了来料加工办公室、磐安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发动、项目对接等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来料加工办公室。结合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该县把欠发达乡镇、下山移民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扶持政策,对规模较大的加工点和经纪人予以重点扶持和奖励。每年组织一批农村骨干、农村经纪人到周边发达市县考察学习,把从业人员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落实专项经费。积极举办各种来料加工洽淡会,组织经纪人参加各种展销会,并把发展来料加工与“山海协作工程”结合起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县扶贫办每年下拨以奖代补资金20多万元,县经贸局在义乌设立了来料加工服务窗口,县妇联每年举办来料加工技术大比武活动,县交通部门为20多辆来料加工专运车开辟了“绿色通道”,金融部门对来料加工经纪人在信贷上给予支持。政府的推动,促进了来料加工做强做大,如今磐安的头花和织带分别已占到义乌市场的80%和75%。义乌市场95%的仿古相框产自磐安双溪乡梓誉村。
  提升产业层次,来料加工由低趋高。经过几年的发展,磐安已成为义乌等市场重要的来料加工基地,形式日趋多样,档次由低趋高。一些起步较早的地方开始转型,主要表现在:分散加工向集中发展转变,从千家万户向基地集聚转变,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从来料加工向来单来样加工转变,从经纪型向生产型转变。一些有实力、有强烈创业意识的经纪人开始创办加工企业或到义乌市场设摊经营,实现产业升级,目前磐安已有50多名经纪人,办起了自己的个私企业,实现了从加工点到企业、从经纪人到企业主的转变。
(陈新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