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经纪人展示

王兰芬

加工场地从15平方米扩大到1600平方米

  “从最初只有15平方米的加工点,到现在拥有1600平方米厂房的企业,两年时间内,我经历了七次‘搬家’,平均三个多月就要搬一次。”兰溪市芬达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芬说,这两年时间内,她最忙的是不断地找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王兰芬原是兰溪市电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后来由于企业改制,她下岗了。2000年,她与人合伙办厂,结果却亏了20多万元。首次创业失败后,王兰芬有些迷茫了。做什么好呢?最后她把目光瞄向了来料加工,“因为来料加工是无本生意,工作时间自由、灵活”王兰芬说。
  2002年,王兰芬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向别人借了路费,跑到义乌去找来料加工业务。她抱着一个信念:就算在义乌逛到天黑,也要接一宗生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兰芬接回了第一张订单——加工三万只头花。完工后,她赚了300元钱,虽然这连付房租和正常的生活开支都不够,但却由此打开了来料加工的路子。
  随着客户越来越多,接的单子越来越大,王兰芬决定租一间厂房,设一个固定加工点。2005年6月,王兰芬在市区兰花村租了一间面积为30平方米的房子,楼上用来住人,楼下就成了她最早的加工点。当年8月的一天,王兰芬接到一个上海客户的电话,说要到兰溪来看看她的来料加工点。王兰芬意识到,必须想办法赶在客户来之前,搞一个像模像样的加工点,这样才不至于让客户“溜走”。
  有了这个想法,王兰芬马上付诸行动。在24小时内,她就在兰花村原加工点的隔壁租了一间60多平方米的店面,买来8台平车和办公用品……一间规模虽小,但五脏六腑俱全的加工厂就这样诞生了。上海客户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当场就下了订单。之后,王兰芬接的单子越来越多,厂房也一搬再搬。
  从15平方米到现在的1600多平方米,从兰花村到现在的振兴路,王兰芬两年多时间内搬了七次“家”。目前,王兰芬手下已有2000多个加工户,20多个来料加工点,去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发放加工费525万元。然而,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加工场地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今年初,她又在兰溪市女埠工业园建了占地23亩的厂房,办起了公司。预计到2009年公司投产后,产值将达3000多万元。
  感言:做生意“诚信”两字非常重要,对员工提出的意见要放在心里,也不要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