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言论

  悄悄上门“送温暖”更暖人心。
  ——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委、区政府对“送温暖”的方式进行改革,要求“送温暖”以人为本,尊重困难群众的心理感受,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上门慰问、帮扶困难群众,每组不得超过3人,静悄悄上门,不摄像拍照。《大众日报》就此发表评论说,在送温暖过程中,如果毫不顾及困难人家的尊严和隐私,甚至过于注重宣传,则会引起群众反感,进而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般而言,越是困难的家庭,承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往往也越大。在实施送温暖过程中,如果能够静悄悄地进行,它会比大张旗鼓来得更为有效,更会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使“送温暖”更暖人心。
“外来工”叫什么有何要紧?
  ——广东省东莞市的政协委员房智平2007年提交了一份《建议政府公文取消“外来工”这一称呼》的提案,后来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以“新莞人”作为“外来工”的新称谓。2008年该市“两会”上,房智平又提交建议,建议将“新莞人”改名的日子——4月16日,定为新莞人节日。这一建议经媒体披露后,再次引发热议。《检察日报》就此刊登署名文章说,政府公文将外来务工者称做“外来工”还是“新莞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的各项决策是不是把外来务工者当做一个平等的公民来看待。如果外来务工者与本地务工者有了平等的公民权,叫什么又有何要紧?那些不愿被人称做“外来工”的外来务工者,只是在抗议附加于“外来工”这一称谓之上的不公正待遇。
公共环保还需一点“蹇叔哭师”精神。
  ——最近,融雪剂的负面问题出来了。疾病防控部门说,由于工业盐多含有亚硝酸,人饮用后会出现慢性中毒,如果量大可以致人死亡;环保部门说,路面工业盐融化后,随雪水流淌,可能会促使土壤盐碱化,污染地下水,破坏植被,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在人口居住密集区,应该慎用工业盐除雪融冰。《中国经济时报》就此发表署名文章质疑:千吨融雪剂撒落高速公路之前,相关部门为什么“不设一谋”,为什么不以自己的专业认知和职责对融雪剂的使用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如果这份专业精神体现在融雪剂大规模使用之前的告诫预警上,无论是出于职能和责任,还是出于民生福祉,做“哭师的蹇叔”都要比做“事后诸葛亮”强得多。
“全国每人发1000元”的动议触动了两根敏感的社会神经。
  ——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在今年两会上正式提出: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他表示,在高速增长的CPI面前,人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此提案得到的答复是“不立案”。刑普将寻找途径,把这份提案递交至全国两会。此消息在网络上发布后马上被迅速转载传播,成为当日的新闻热点之一。有人认为,“全国每人发放1000元”的动议虽看似荒诞不经,但同时触动了分配公平和成果共享这两根敏感的社会神经,难怪会成为热点新闻。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一则幽默故事,但同时也必须指出,在貌似谐谑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是复杂而沉重的民生感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