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在 前 苏 联 的 留 学 经 历

培养自己的技术专家

  1948年,尽管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在黄土沟壑之中,在毛泽东的心中,却已经开始勾勒新中国的蓝图。建设新中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可是,在战火硝烟中成长的干部,欠缺的是系统的教育和技能。毛泽东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苏联,一个想法在心中形成:向苏联派出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接受苏联的正规高等教育,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专家!
  派遣工作由中共东北局具体负责,范围限定在烈士子女或高级干部的子弟,共21个人。他们是李硕勋烈士之子李鹏,邹韬奋之子邹家华,谢子长烈士之子谢绍明,罗亦农烈士之子罗西北,叶挺之子叶正大、叶正明,肖劲光之子肖永定,王稼祥义子朱忠洪,高岗外甥江明,叶剑英之女叶楚梅,项英烈士之女项苏云等。
  1948年9月2日,21名同学登上了开往苏联的列车。谢绍明最年长,而且有工作经验,被委任为党支部书记。到达苏联车站,大家惊喜地发现,迎接他们的是在延安保小时就在一起追逐打闹的玩伴刘允斌、陈祖涛等人。如今,他们都已经长成气宇轩昂的青年,就读于莫斯科的大学。当天,21个人被苏方接待人员送往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
当苏方忘记他们的存在
  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学习,1949年春天,留学生们被安排到当地的几所学院学习。
  四位女同学去了医学院,李鹏、邹家华、林汉雄等去了电工学院,谢绍明、任湘、江明等进入了纺织大学,叶正明等被安排到化工学院。
  伊万诺沃是一个小城市,只有几所非综合性、非重点院校。这些学校在名望和教学水平方面根本不能与莫斯科的学校相提并论。这一情况,与大家的期待相去甚远。
  同学们并不知道,当时苏联和国民党政府之间还存在着外交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斯大林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因此在对华关系上是倾向国民党的。为了顾及国民党政权的利益,苏方刻意淡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因此,中国共产党派遣的学生不能进入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各大城市正规大学就读。
  时间一天天地飞逝。二十一个年轻人在勤奋学习的同时,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一方面,不能及时得到国内时局进展的消息;另一方面,苏方似乎也渐渐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的境遇不再给予关注。进入苏联最高等学府深造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了。
  就在大家沮丧苦闷的时候,叶楚梅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叶剑英在信中写道:
“我知道处在遥远的国家,由于言语、习惯等等,自然要增加一些对祖国的怀念。何况祖国的人民,正在以千万倍的信心和勇气,来打断快要挣断的锁链的时候,不断胜利的狂风,吹到无限遥远的西方的时候,你们的心情爸爸是很知道的。女儿,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因此。当你们还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父辈们充满激情的话语,重新拨亮了大家心中的理想之火。
  1949年夏,刘少奇和高岗到苏联秘密访问,向苏方汇报了解放战争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建国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中国同志对形势的乐观判断,彻底打消了苏方的种种顾虑。学生们到莫斯科上学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大学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中央关于留苏学生学什么,有比较统一和明确的看法: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应该学习工科、学习工业。至于具体学习哪一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因此,“祖国的需要加个人爱好”,成为大家选择专业的原则。
苏高校荣誉榜上有了中国留学生的名字
  1949年9月1日,这批中国的留学生们全部免试进入自己所选择的高等院校。通过勤奋努力,大家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而且每个人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苏联高校的荣誉榜上,第一次刻上了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留学生的名字。
  作为年轻的人民政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派出的留学生,他们经历了比后来者更多的曲折和磨砺。在管理这批留学生的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逐渐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与苏联同行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上的配合也日臻完善。1948年派遣留苏的21人,客观上为后来的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工作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而他们的优异表现,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卓越的楷模。
  除个别人中途因病回国外,1955至1956年期间,这批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陆续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时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对于这批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专家,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组织部最初的分配方案,这批大学毕业生将被安置在各大部委。然而在征求本人意见时,大家无一例外地要求到基层、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后来,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些人走上了行业领导职位,还有人则在基层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一生。
(摘自《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