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临安:微蓄微灌 小水大用

  高山蔬菜是我市西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但从高山蔬菜生产的特定区域环境来看,种植地块大多数为靠天田,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差,越来越受到高温干旱的威胁。我市立足山区资源特点,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全市高山蔬菜生产上引入“微蓄微灌技术”,并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2003年以来,我市分别在马啸乡浪广村、高虹镇木公山村和湍口镇军建村建立了3个“高山蔬菜微蓄微灌技术”示范点,面积分别为500亩、800亩和300亩,共建造蓄水池21只,蓄水容量达2200立方米,微蓄微灌面积达1600亩,在高温干旱季节发挥了较好的灌溉作用。
  目前,在高山蔬菜的示范带动下,“微蓄微灌技术”已迅速在全市水果、花卉、菜竹笋等农业特色基地中得到推广,应用规模达5000余亩,年节本增收达300余万元,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据对浪广村示范点的调查:2003年是遭遇了连续50多天高温的大旱之年,因采用了微蓄微灌技术,高山蔬菜生产得到了有效保障,高温影响明显减轻,植株生长健旺,挂果累累,与非微灌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00亩菜地实现总增产106.68吨、总增收17万余元,平均亩产比非微灌区907.1公斤增117.6%、亩增收1706.8元。抽样户合作“903”番茄平均亩产4848.5公斤、比对照1900公斤增155.5%,黑籽红花四季豆平均亩产1633.3公斤、比对照750公斤增117.8%,小辣椒平均亩产1157.5公斤、比对照700公斤增65.4%。与2002年风调雨顺年份相比,高山蔬菜仍增产15%以上,亩增收150-200元,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目前,我市高山菜地采用的仿以色列内镶式滴灌管,管径16、管壁厚0.4毫米、滴孔间距40厘米,出水均匀,性能良好,使用寿命3-5年。
  据实地测算:该滴灌管每小时每孔出水约2公斤左右,每亩每小时可供水约4000公斤,并且水能准确地输送到植株根部,慢慢渗透至30厘米深土层,使整块土壤逐渐潮湿,土壤不易板结,灌溉质量极高。而传统的沟灌或浇灌,不仅需水量大,而且土肥流失严重,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对作物生长不利。
  采用微蓄微灌技术,具有投资少、效果好、风险小等特点,一只100立方米蓄水池一次能灌溉50亩菜地,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投资成本按5年折旧,每年每亩使用成本约为200元;按每亩节约用工25工、每工15元计算可节约工本375元;每亩节约灌溉用水100立方米,亩增收约150-200元;每亩次共计可增收节支5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5以上。“微蓄微灌”是一项经济、环保、高效的实用技术。在高山蔬菜生产中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关键性技术,在山区、半山区旱作农业上推广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林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