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版:农技推广

向您推荐

三种食用菌园区型生产模式

  食用菌是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但存在种植规模小、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效益不稳定等一些共性问题。近年来,我省以食用菌优势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在食用菌园区型生产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食用菌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提高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食用菌走园区型发展道路,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示范,成为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及产品销售、信息集散的载体和平台。二是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可实现灭菌设备、冷库等资源共享,有效减少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重复投入,减少风险。三是规模化园区型生产,可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大影响,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产地效应,品牌效应,达到做大做强目的。现介绍三种食用菌园区型生产模式,供各地借鉴。
  一、集约型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资源集约共享,借用工业理念建设农业园区。主要做法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园区土地由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征租,基础设施由政府部门统一投资建设,提供“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和土地平整),大型冷库、大型灭菌锅等设备供园内企业共享,以减少重复投资。如常山县食用菌园区,已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到150亩,建标准化菇房3万多平方米。目前采用该模式的还有江山、开化等县(市)食用菌园区。
  运作机制:以园区为平台,建立“产业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的运作机制,通过对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有效整合,实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规模企业集聚起来,栽培加工企业,形成块状经济,提升企业的规模、品牌和产地效应。园区由当地食用菌研究所为科技龙头,进行品种引繁、栽培示范、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和信息服务,检测中心负责产品的全程质量检测监控,各加工企业进行规模化设施化栽培、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这种运行机制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带动了一大批专业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二、松散型模式:
  该模式特点是松散型构架,由多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生产单元组成。单个生产单元有相当规模,基地布局或在主产乡(镇)由多个生产单位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基地,或单个基地独立,基地由企业、生产大户独立投资建设,并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如平湖市帅丰农业产业园,种植蘑菇2.4万平方米,总产量320吨,总产值110万元,年利润20万元。通过建造盐水蘑菇加工车间、蘑菇冷藏保鲜等设施,对基地高峰期生产的蘑菇进行加工。同时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打造嘉兴市名牌产品“帅丰菌菇”。采用该模式的还有平湖市雪花农业产业园蘑菇生产基地、武义海兴菇业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基地等。
  运作方式:建立生产管理小组,分片包管,落实生产计划,建立生产档案制度;统一生产标准、菌种品种、栽培管理、预防措施、加工销售和产品品牌,并对栽培蘑菇后的残料实行无害化处理,用于瓜、菜、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三、工厂型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利用人工创设的条件,进行周年工厂化专业生产。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龙泉市双益菇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业工厂化周年生产金针菇的企业,现有厂房9800余平方米,资产650万元,能年产金针菇1000吨。金针菇生产过程中除接种为人工操作外,拌料、装瓶、灭菌、搔菌、挖瓶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养菌、出菇栽培等采用控温培养。金针菇达6成熟时采收,采下的金针菇按等级分选,一级菇采用真空包装,二级菇进行大包装,三级菇用剪刀剪去菌柄基部,进行分散出售,产品存贮、运输、销售全过程实行“冷链”,确保产品质量。
  运作方式:公司由股东共同出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操作,管理科学,制度完善。为充分利用原料,将种植金针菇后的“废料”提供给农户生产秀珍菇、鲍鱼菇、灰树花、姬菇等,产品全部由公司回收统一销售,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
  (省农业厅农作局 陈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