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徐鹤年:宁波“竹骨纸衣”灯彩的匠心传承

  •   春节临近,在宁波市鄞州区东胜街道张斌社区,八旬老人徐鹤年家中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彩灯。身为宁波“竹骨纸衣”灯彩传承人,徐鹤年一直记着老底子宁波人过年的热闹场景,每年都会做许多宁波灯彩。他家的灯彩陈列室,逢年过节都会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
    退而不休,重拾灯彩事业
      徐鹤年的扎灯经历,要追溯到1949年宁波解放前。那时,城里经常遭到轰炸,年仅10岁的他随家人一起躲避到了南郊的一个山村,村里住着一位扎灯师傅,每逢春节就会扎出许多灯彩出售。“漫山遍野的普通竹子居然能变成一个个有趣的灯彩。”徐鹤年说,当时,他就被这神奇的扎灯手艺吸引住了,在乡下住的将近2年时间里,他经常去那位扎灯师傅家“偷学”技艺,并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灯彩传人。
      两年后,徐鹤年从乡下避难归来,之后灯彩便远离了他的生活,直到1997年退休。退休后的徐鹤年因为闲不住,又重新拾起了儿时的灯彩梦。他从市场买来了竹篾、劈刀、绑扎辅料、彩纸、剪刀、裁刀、尺、糨糊、彩色绘画颜料、蜡烛等,走上了再创灯彩事业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每逢元宵节,市里常组织各种灯彩在中山路游行,徐鹤年就带上纸笔,边看边记,回家后仿制。当时买毛竹困难,他就把用过的水果篮拆下来当材料。彩纸难买,就请朋友从外地捎回来。此外,徐鹤年在灯彩的材料、工艺、造型上不断创新。鸡年的时候,他借鉴徐悲鸿画作里的公鸡形象,制作了一个高达1.6米的公鸡;猪年,又精心制作了八戒灯;2008年鼠年,正逢北京奥运会,他创作了一系列的鼠灯、奥运灯;2009年,徐师傅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设计制作了“祖国华诞”灯。
      这些富有宁波地方特色和民族风采的彩灯有60余种,赢得了宁波市民的好评。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了他制作灯彩的事迹,徐鹤年成为当地知名的宁波灯彩传人。
    著书授徒,传承灯彩文化
      2011年,73岁的徐鹤年为了不让宁波灯彩失传,萌发了编写宁波灯彩制作书籍的想法。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徐鹤年从宁波灯彩历史到灯彩制作工具、材料,再到各类灯彩的选料、劈篾、制扎、糊纸、绘画,一一作了详细介绍。有时,半夜里想起灯彩制作的事,他就披衣下床,伏案写作,直到天亮。“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达6年的写作,《徐鹤年画灯拾趣》《徐鹤年灯彩》《金鸡唱响》等三本宁波灯彩技艺专著相继问世。这些书的出版,也为宁波的灯彩史留下了美好的一页。
      喜爱灯彩的鄞州姑娘黄爱丽是徐鹤年的徒弟。经过两年多的精诚相教,如今黄爱丽已学会了玉兔灯、红星灯等许多扎制技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宁波灯彩这一民俗传统,能后继有人,世代相传。如今宁波灯彩后继有人了,我心上的一块石头可以落地了。”徐鹤年表示,每年的“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他都会受邀到社区、学校、青少年宫、博物馆等为市民讲课授艺,让被誉为“竹骨纸衣”的宁波灯彩继续传承下去。
    鲍贤昌/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