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吴兴农机手孙建龙:
我想让3000亩稻田实现“5G+”无人操作
只要远程下达指令,无人驾驶收割机就能自动驶入稻田,精准高效地完成收割作业。“这得益于我们的稻田全面覆盖移动5G信号。”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龙近日自豪地说。
31岁的孙建龙是位“资深”农机手,合作社的120多台插秧、收割等农机,他都能熟练操作。“正是靠着‘5G+’,让我告别握了多年的农机方向盘。”
孙建龙说,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只需一人补充秧苗,20分钟便能插完2亩田。相比普通插秧机,不仅能节省一个人工,速度还能提升20%。一名司机一天收割40亩,光人工费就至少要400元。而使用无人收割机,不仅人工节省了,效率也提升了25%。
此前几年,该合作社已投入1500多万元,购买农机装备,在满足合作社社员需求外,还为其他农户服务2万亩次。“今年我想让合作社3000亩稻田全程实现无人化操作,为更多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孙建龙表示。
永嘉农创客戴星:
我想打造一间高科技“植物工厂”
温州“延桐农业”负责人戴星,在前不久举行的永嘉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届会长,让这个回乡创业10年的年轻人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2009年,戴星辞去上海外资企业的工作,回家乡永嘉当农民。几年后,他创办了温州延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有机农产品,探索农村电商业务,还涉足乡村旅游业。
目前,戴星的基地面积有220多亩,并不断加强和周边小农户的订单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他还与相关部门联系,策划举办了永嘉农创客市集、永嘉杨梅节、永嘉枇杷节、温州稻米节等一系列农业农事活动,不断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路。
“今年,我想在基地种植桃、梨、柑橘和桑葚等果苗,穿插栽种向日葵和玫瑰、牡丹等花卉,让前来游玩的宾客春天见花,夏天摘果,秋天赏景……”戴星说,今年他最大的心愿,是打造一个占地10亩的“植物工厂”,运用高科技栽种菌菇、蔬菜等,并向周边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下转第2版)
象山家庭农场主蒋依满:
我想请最好的师傅嫁接“红美人”
“‘红美人’真的是一年比一年俏销,年前采收的1万多公斤橘子,差不多卖光了,平均价格卖到每公斤15元。”昨日,象山高塘依满家庭农场主人蒋依满告诉记者。
蒋依满种植“红美人”柑橘已有3年多。5亩多的基地,亩产量2000公斤以上。每年12月初到来年的1月中旬,是“红美人”大量上市时节,由其女儿在网络平台售卖,最远的卖到云南,积累了一批忠诚的老客户。
象山早在2001年就开始引种“红美人”。小苗嫁接和高枝嫁接,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现在人们吃到的“红美人”,大多是高枝嫁接的。
蒋依满说,嫁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日后“红美人”的产量和品质。在嫁接过程中,需要剪去分枝,只保留中间的一个梢枝,这样可以保证有一枝主茎,不会长得过于分散,并且可以积累营养,提高存活率,保证后期的生长。“开春后就要进行嫁接了。今年我想请技术最好的嫁接师傅,这样将来‘红美人’的品质和产量会更有保证。”蒋依满表示,今年他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准备再建设一批钢架大棚。
诸暨农技员张耿苗:
我有一个“减肥”小目标
“我们去年开展了水稻‘机插侧深施缓控释肥’技术试验示范,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化肥施用量减少了20%-25%。”日前,说起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时,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耿苗满是欣慰。
去年,张耿苗和他的团队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探索推广了多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并制定出台了主要农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取得积极成效。
张耿苗表示,新的一年,他和他的伙伴们将继续推进万家主体免费测土配方服务,根据测土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用量,遏制土壤“板结”“酸化”“盐化”等现象。继续加大新型土肥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降低化肥用量。“我们有一个‘减肥’小目标,想通过逐一分析种粮大户施肥情况,进一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力争把全市规模种粮户的水稻化肥定额施用比率提高到70%!”张耿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