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温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王建羽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温州市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带动下,温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快车道,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接待人数1857.5万人,同比增长28.2%;实现旅游总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52.2%。前段时间,笔者就温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和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主要发展类型
(一)特色餐饮型。温州靠山面海,山区面广,海岸线长,“山珍海味”一应俱全,“瓯菜”是中国八大菜系“浙菜”的四个流派之一。如永嘉岭上人家的烤全羊、平阳怀溪番鸭等,节假日一席难求;瓯海泽雅镇的水库鱼头宴,食客趋之若鹜;乐清、瑞安、洞头等地的渔家乐,各自都有招牌菜。(二)休闲农庄型。集聚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动植物观赏等元素,实现产旅融合发展。在动植物观赏方面,有瓯海的白云山农业观光园、瑞安的桐浦观光农业开发园、泰顺的云岚牧场;果蔬采摘方面,有泰顺猕猴桃、永嘉湾里葡萄、苍南中魁四季柚、各地草莓等等。(三)古村落型。古村落集合了多元化的旅游价值,以其丰富的历史遗存、朴素的乡土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与现代社会巨大的文化反差,吸引着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如永嘉的苍坡古村,历经千年,至今容颜未改;苍南的碗窑古村落,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烧制、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被人们誉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四)乡村民宿型。依托自然景区、田园风光、农业园区、文化古村等设计修建的一大批不同风格的民宿,让人尽享田园恬静之美。如永嘉悦庭楠舍、乐清能仁客栈、平阳迷途三盘等。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民宿1249家,床位10228张,年营业收入达2.6亿元。(五)森林康养型。森林康养把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疗养、养生、康复、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文成依托山区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大铜铃山森林康养基地和省级森林氧吧特色小镇等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森林康养基地26处,其中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等5处森林康养基地被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
  (六)田园风光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山环水绕的美妙景色。如瑞安市“曹村艾米田园综合体”,项目总面积约1万亩,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延伸开拓二三产业,游客趋之若鹜。
主要发展成效
(一)农旅融合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业、特色手工业等随之发展,农村传统产业在与旅游业、休闲业的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激活了农村产业潜能。(二)村庄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温州市全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多类型景区村庄。截至目前,全市A级景区村共有792个,其中3A级景区村160个。(三)产业平台支撑渐强。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以及森林康养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全市各类产业平台在建项目125个,累计投资12.8亿元。(四)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村庄有3930个,覆盖面达到72.7%;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已改造提升A级旅游厕所746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129座。(五)经营模式趋向多元。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多元融合、强强联合已成趋势。
存在主要问题
  (一)受建设用地限制,有打“擦边球”现象。各地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限,能投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的用地指标更是稀少。一些休闲农业观光园在早期建设中,有打政策“擦边球”的现象。(二)要素制约仍然突出,综合承接能力不足。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温州乡村的水、电、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旅客大量涌入时,硬件资源依然存在周期性短缺,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另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三)综合经济效益欠佳,业态拓展不足。一些项目开发出现跟风与模仿现象,同质化竞争激烈,收入主要来源于餐饮、住宿、门票等“老三样”。(四)传统村落盲目开发,传承保护不足。个别传统村落以发展乡村旅游的名义,对古民居古建筑全盘推倒,无视村落规划、历史建筑、景观美学,拆了旧的建新的,拆了土的建洋的,拆了小的建大的,搞得不伦不类。
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大力挖掘土地潜力。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定位,结合温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与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合理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并在土地等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力度。要将开发与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要素支撑力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提高从业者在旅游文化、接待礼仪、农业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服务技能。还可引进高校毕业生等专业人才,大力提升要素支撑。(三)增强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品牌。要更加注重“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等发展模式,既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又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要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举措打造品牌,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广泛吸引游客。(四)注重保护传承,实现经济文化双赢。在古村落开发时,首先要考虑保护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挖掘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和浓郁的耕读文化。其次,要充分考虑古村落的景观、规划、建筑、地理、文物等多种要素,争取多方指导和支持。再次,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的同时,也要引导广大游客共同参与保护。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