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数字化,让“浙”里乡村更美好

  □本报记者 杨凌紫
  进入阴雨寒冬,平湖市一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张海平如今已不必像以前那样,冒着严寒湿冷到池塘边去做水质监测、人工增氧等,他只要坐在家中,用手机远程操控即可。
  “这得益于基地引进的物联网管理体系。”张海平介绍,通过安装在养殖池塘内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设备,对池塘内的温度、容氧度、水质等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分析与全自动智能调控,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能提高水产品质量。
  类似事例,如今在浙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数字化变革,已经给“浙”里的传统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产上,无人机播种、果蔬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数字化生产技术屡见不鲜,今年我省还建成了全球首个全龄人工饲料数字化养蚕工厂、20个数字化牧场,以及一批数字化植物(育种)工厂。在监管上,我省打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畜牧实时监管、海上渔船安全救助等一批应用系统,全方位守护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安全。在营销流通上,一根网线通四方,今年1-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已有活跃涉农网店2.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671.3亿元。
  数字化不仅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还有力推动着乡村服务和治理体系加快速升级。
  在安吉县余村村,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智慧大脑”为游客提供精细化服务,游客扫描村里张贴的电子地图二维码,就能实时了解交通、餐饮等情况。数字化让乡村旅游更便捷。
  在浦江县杭坪镇薛家村,垃圾分类、河道治理、安全引导等工作,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传感监测与定位设备,实时监测异常情况。数字化让乡村治理更高效。
  在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数字乡村可视化系统实时感知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优化管理,减少乡村投入和管理成本。数字化让乡村运营更科学。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县乡村3级村集体财务监管系统,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建起了覆盖全省的农村承包地确权赋权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深化,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92%。全省梳理形成农业农村系统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205项,实现省级办理事项网上办事率和零跑次率100%。农村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和惊喜远不止于此。近日,桐庐县富春江小学城乡三个校区的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同步实时上音乐课,各校区的孩子们一下消除了距离感。到12月初,我省像这样形成结对帮扶,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已有1458所,群众满意率达到99.7%。
  今年,我省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数字化等方面,按2020年、2022年、2035年3个时间节点,设定了明确目标,致力构建省级智慧乡村网,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全省统一农业农村数字化工作平台,建立乡村重要资源天空地一体的全域地理信息图。可以说,在浙江,数字乡村时代的大门已然开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