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幸福像花儿一样

——回眸浙江持续增进乡村民生福祉这一年

  □本报记者 俞霙
  下姜,这个淳安县枫树岭镇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近年来名声日盛、宾客盈门。去过下姜的人,应该都看到过村口的一句话:梦开始的地方。村里有个民宿叫“追梦山庄”,主人余彩元今年76岁了,曾经烧过窑、养过蚕,如今的小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记者问她今年收入,余老太笑得合不拢嘴:“不多不多,大概80来万元。”并村扩域后的大下姜,今年1—11月共接待游客97.7万人次,收入达5541.9万元。
  从“穷脏差”到“绿富美”,下姜村的质变故事就像一滴水,映射出全省农村的发展变化。从这滴水里,我们读到了不变与变。不变的是,省委、省政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决心和行动;变的是,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更好的社会保障……
  这一年,我们持续推进强村富民,为民谋利越来越实。收入是民生之本,浙江最大的民生亮点,当属农民的相对富裕,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4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去年缩小至2.036:1的基础上,今年可望继续缩小。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浙江出台的一个个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各地创新实干、“妙招连出”,着力改善农业设施、培育新型主体、发展新兴产业……宁波大力推进10个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探索实践“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湖州致力发展“特色电商”,乡村两级电商平台覆盖率分别达75%、94%;丽水积极构建购“丽水山耕”、住“丽水山居”、游“丽水山景”、品“丽水味道”的特色产业体系。这些扎扎实实的行动,不断夯实着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为广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这一年,我们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更多实现“同省同等”。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为农民补差额”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推进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改扩建100所农村普惠园,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送演出1万场、图书100万册、文化走亲500场、讲座展览600场;将农村居民的高血压、肺结核等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医保;全面推进医保慢性病药品第三方配送服务,设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300个;着力提升乡村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建成350个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建设1000家规范化乡镇、社区残疾人庇护中心……
  这一年,我们发力护好绿水青山,更多乡村宜居宜游。行走浙江大地,绿水青山让人赏心悦目,美丽的江河湖泊随处可见。今年以来,我省建设“美丽河湖”100条(个)以上,完成了500公里中小河流整治,建设“无违建”河道6500公里。扎实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污水治理和饮用水达标提升工程等,实施了530个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村建设,新增1500个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标准化运维污水处理设施,新增41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基本实现让农民“喝好水”的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情怀,引领和激励着全省上下同心同向而行,奋力续写新时代浙江美丽、和谐、文明、幸福乡村建设的崭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