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品牌

从太湖搬到池塘,“家”小了,品质更好了

湖州湖蟹:一蟹“多吃”路更宽

  •   今年初,在太湖深处风吹日晒、养了10多年湖蟹的龚炳根,结束了在湖中“游牧”的日子,回到太湖南岸的田野里“二次创业”,他建起了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池塘,“精耕细作”并打起了“龚叔”品牌。
      去年以来,在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下,众多养殖户拆除了太湖上的围网,转向池塘生态化养殖,逐渐有了品牌意识、产品思维,并探索衍生产业,尝试农旅融合发展。
    蟹塘标准化,水好蟹更肥
      秋冬以后,江南无蟹不成宴。
      湖州吴兴高新区东桥村,十余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蟹塘,整齐地镶嵌在太湖南岸的田畴中。龚炳根从清澈的蟹塘中,挑了几只半斤左右的雄蟹,准备发往上海。“黄毛、金爪、青背、白肚”,龚炳根今年养出的蟹,符合人们心目中对太湖蟹的品评标准。转到内塘养殖后,高规格蟹的产量,要比过去在太湖湖区围网养殖时提升两成。“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水。”龚炳根通过投放藻类、水草,配合螺蛳、鱼虾等水生动物,为螃蟹营造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标准化蟹塘能长期保持优良的水质,关键还在于完善的尾水处理系统。在湖州,每一个规模化淡水养殖基地,都“标配”一套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养殖尾水经过这颗“肾脏”净化处理后再回用,节约水源又不会对外界造成污染。
      据悉,近几年,在“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工作的推进下,湖州启动淡水渔业绿色转型,不仅腾出一定的生态养殖空间,还在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上,于全国率先取得突破,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养殖经验。“相对于其他淡水鱼虾养殖,养蟹污染较少,效益却可观,适合适度规模经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忠华说,环保整治不会终结太湖蟹产业,养殖技术的革新,反而会提升太湖蟹的品质。
      两年来,湖州已在环太湖南岸打造3.9万亩的湖蟹特色优势产区。苏州、无锡等地的太湖蟹农,更是带着技术、资本来到湖州养蟹。今年,湖州湖蟹年产量预计4700吨,年产值达4.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湖蟹养殖并未影响水质,今年湖州排入太湖的河道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
    走精品路线,打自有品牌
      转到内塘生态化养殖后,太湖蟹的个头越养越大,品质越来越高,价格却没有往年卖得贵。
      年近五十的沈云杰夫妇在吴兴区成立恒鑫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经营500多亩蟹塘,还带动织里镇乔溇村十多名村民共同养蟹。“恒鑫”以批发为主,往年快到年底,5两的大蟹不够卖,今年价格每只便宜10元,也鲜有人问津。沈云杰说,以前说起大闸蟹,想到的是阳澄湖蟹、太湖蟹,其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养湖蟹,从黑龙江到新疆,都建起大规模的蟹塘,市场上湖蟹供应量越来越大。
      据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预测,今年全国湖蟹产量将达85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兴化、湖北鄂州、安徽五河等地,湖蟹产量快速增加,大有超过传统苏湖产区的趋势。“与这些湖蟹养殖的新兴势力相比,因为土地租金、环保投入等因素,太湖流域的湖蟹养殖成本是最高的。”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农机处副处长陆文渊说,如果单纯跑量,拼价格,太湖蟹没有竞争力。
      但在品牌知名度上,太湖蟹这个金字招牌,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为此,湖州一直倡导太湖蟹品牌化建设。农业农村部门正积极打造“湖州湖蟹”品牌,申报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另一方面,鼓励当地企业、合作社自有品牌建设,打响绿色养殖的招牌,以品质取胜。
      沈云杰说,今年除了给大型连锁店、酒店供货外,正着手打造合作社自有的“恒鑫”品牌,走精品化路线。
      同在吴兴区的“杨桂珍”太湖蟹品牌,其在市场上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该品牌现在由85后的卢瀛峰打理,他懂市场、善营销。
      2017年,卢瀛峰跟随父亲在湖州建设标准化蟹塘。他以祖母“杨桂珍”的名字,创建自有品牌。“杨桂珍”品牌针对高端市场,为此卢瀛峰聘请专业挑手,确保挑选出来售卖的每一只蟹,都是上规格的精品。
      卢瀛峰说,湖蟹既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好。他负责养蟹的同时,更有责任用产品思维、品牌策略,把蟹这门生意经营好。为打响品牌,卢瀛峰积极开办品牌专卖店,并在各大五星级酒店举办全蟹宴试吃活动推广;还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打开网络销售渠道。
      在其他蟹农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卢瀛峰的“杨桂珍”品牌逆势上扬,到11月底销售额已达5300万元,比去年上涨20%。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协会原主席杨维龙认为,像“杨桂珍”这样不局限于地域的自有品牌,是未来的新趋势,“农业原产地品牌有局限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去地域化后,未来消费者对高品质的品牌,会更有忠诚度。”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眼下,卢瀛峰正风风火火地兴办“杨桂珍螃蟹庄园”,这是他打造的集餐饮、观光、住宿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这里不仅是养蟹、卖蟹的生产地,还能让消费者实地见证太湖蟹的生长过程,让广大饕餮客饱口福、过眼瘾。”他说。
      面向“杨桂珍螃蟹庄园”这样的现代农业项目,今年湖州专门出台了农业经营性项目“标准地”政策。相关企业可获批一定量的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副会长钱金元,是长兴县湖蟹养殖的带头人。这几天,他正联系蟹粉深加工企业入驻湖州。
      一些品相较差、个头较小的湖蟹,价低难卖,销路不畅,一直是让蟹农头疼的难题。事实上,这些小蟹制作成蟹粉后身价倍增,每公斤50元,国外客商还抢着买。“一些全球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每年都要消耗大量蟹粉,市场需求很大。”钱金元认为,引入农业精深加工企业,是增加湖蟹养殖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湖州已完善湖蟹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并着力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湖蟹深加工企业正在接洽之中,而湖州本土的老字号企业“老恒和”,则已实实在在沾了湖州螃蟹的光。
      老恒和玫瑰米醋酸中带甜,与大闸蟹是绝配。老恒和对玫瑰米醋做提升加工,加入姜丝等材料,制成专配大闸蟹的蟹醋。“‘老字号’能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这与产业联动密切相关。”老恒和执行董事王超说,正是在与河蟹协会的交流互动中,得知不少专卖店要在礼盒中配送米醋,才有了专门开发蟹醋的想法。
      在零售店,一瓶200毫升的蟹醋,零售价格要卖到20多元,销路还挺不错。今年,卢瀛峰就把老恒和的蟹醋,放进了“杨桂珍螃蟹庄园”的品鉴馆。
      一蟹“多吃”,正给蟹农和乡村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施力维 徐坊 陈春燕 施培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